幼儿家庭教育知识

2022-11-17 07:16: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家庭教育知识》,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幼儿,知识
幼儿家庭教育知识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

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迫切注重的问题,但绝大局部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教子方法,他们仅凭个人的直觉和某些传统经验来施,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产生了很多误区,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换一个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点,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如:周末,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幼儿园里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便问:“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抓伤?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为什么不抓他?之后有去找了老师……真是可悲!家长这么“爱”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合社会的要求吗?父母的爱心固然可钦可佩,但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爱”孩子,后果会怎样呢?作为父母必须清醒的理解到:这样做不但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还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孩子在上小学,值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伙食差,孩子身体逐步瘦弱,保育员建议刘少奇把孩子接回家住,但被刘少奇拒绝了。他说:“孩子只有留在艰苦的地方,才能受到锻炼和考验。由此可见,老一辈革命家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一种真正的爱,希望家长们在借鉴的基础上,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这样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

二、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但是,很多父母对幼儿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是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防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智力是水平的核心和灵魂,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水平固然重要。但是,假如家庭教育只注重智力因素,结果可想而知。 相反,若能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相信自己的力量,予以表扬和鼓励;幼儿在做某件事情、因其他原因半途而废时,就应即时地给予督促、鼓励,使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完做好;游戏中让幼儿担任某些他们不喜欢的角色,以使他们的行为服从集体要求等等,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孩子们最怕寂寞无聊、闷着没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总想投入到某项最喜爱的活动中去。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种喜好的活动中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就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家长应该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和活动场所,并实行热心的鼓励。因为兴趣、自信是进步的动力。即使幼儿没有超常的智力,只要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将来也能够成才,,将来有可能无所建树,甚至成为“废品”。作为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有出,就必须在培养幼儿智力因素的基础上,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这样孩子在幼儿


时期就受到了科学的家庭教育,他们将会受益终生。 三、走出气氛不良的家庭教育误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庭教育的另一个恼人的问题是,一方面家长们希望孩子成才,而另一方面家庭的气氛却不利于孩子成长。:有的家长经常搞窝里斗,闹家患,打离婚,幼儿的心灵造成创伤;有的家长则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做买卖赚钱,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甚至在孩子面前也不检点自己的行为……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形象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理解。很多幼儿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之所以很像父母,遗传并非起决定作用,而主要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幼儿平时是很擅长模仿的,他们对事物好坏的辨别还比较差,只要是父母和老师说的或做的,就认为是好的、对的、美的。他们每天都在用最精细的眼光去注意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和观察着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切都想模仿,一切都想学。于是,父母便成了他们学习的示范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像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图谱一样展示在幼儿们面前,幼儿从中模仿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善恶观点和行为习惯。所以,有人也把这个时期的教育称为“图谱教育”。假如父母在各方面的表现是良好的、适当的,幼儿看得见,学得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健康地成长起来。否则,正如鲁迅所指出的:“父母的缺,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 四、走出物质奖励的家庭教育误区。

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的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假如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完全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例如:让孩子在洗澡的时候很听话,晚上给他多讲个故事是比较适宜的奖励。而假如你答应改天给孩子买个新玩具,那就会走入物质奖励的家庭教育误区。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不过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另外,物资刺激实际上意味着对幼儿水平的怀疑,所以经常接受物质刺激的幼儿,在依赖于物质刺激的同时,还会产生一种自卑感。所以,家长理应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促使幼儿持续取得进步,到达成功的彼岸。

五、走出迫切“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对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子女有比自己更高的学问,更优的待遇,更好的声望。因而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过早的实行“智力开发”,让孩子念英语、背唐诗,剥夺了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玩、爱动、自我约束力差的天性,家长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而盲目地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做。孩子不但不能实现家长“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反而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搞得一事无成。这时,倒不如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加以适当引导,变成有利因素,对他们将来的发展起一些积极的作用。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好似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局部,希望每位家长都能正视家教中的误区,切实转变自己落后的家教观点,学习科学的教子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50eb1b980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