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分析》,欢迎阅读!
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分析
格律诗包含绝句、律诗两大类,而绝句、律诗又各有五言、七言之分,即共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四个品种。每个品种都分别具备四种不同的平仄格式,合计这些平仄格式便达十六种之多。
平仄格式是使格律诗声韵优美的重要条件。下面的事例,或许能帮助读者对此有所认识。 唱出来的乐音好听,因为五种音阶(工尺谱)或七种音阶(简谱)是经过巧妙安排的,不是信口乱唱的。说出来的话、哼出来的诗也一样。不同声调的字音,经过精心组合,表达出来也会特别动听,不同凡响。
两个字的称呼。经常念读的同平、同仄的两字组合,往往改变成为平仄或仄平。例如普通话的“妈妈”、“哥哥”,头一个字念阴平,后一个字念轻声(相当于仄声);“奶奶”、“宝宝”,头一个字念上声,后一个字念阴平。在广州话里,两个字的称呼如“晴晴”(平平)、“舅舅”(仄仄)也改念“晴请”、“求舅”(都变平仄)。大概平仄搭配,总是听来顺耳。据说有人作过统计,某地三个字的姓名,有平有仄的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全平或全仄的不到百分之十。
四个字的组合。“张三李四”好听,“张三王八”就不好听。前者是二平二仄,有起有落;后者是四字皆平,缺乏抑扬。有人对《汉语成语小辞典》近三千条四字成语的平仄组合情况作过分析,发现双数字作“平仄”(例如一丝不苟、下车伊始、不堪回首等)和“仄平”(例如三令五申、心血来潮、斗志昂扬等)的,占70%多一点;而作“平平”(例如忘羊补牢、公而忘私等)和“仄仄”(例如一概而论、门户之见等)的,则占30%少一点。可见人们在创造成语的时候倾向于平仄的交替,他们觉得这样的组合,说起来更加顺口。
两句话的联系。前一句用了仄声收尾,后一句就改用平声收尾,或者反过来前平而后仄。如“中通外直(仄),不蔓不枝(平);香远益清(平),亭亭净植(仄)”(周敦颐《爱莲说》);又如“浮想联翩(平),夜不能寐(仄)。微风拂煦(仄),旭日临窗(平)。遥望南天(平),欣然命笔(仄)”(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小序)。这是文言文。白话文也不例外,平仄的排列也应该讲究。“张三去了,李四也去了,老王也去了,会开成了”,这样说就不如说成“张三、李四、老王都去参加,会开成了”。前者一连四个“了”,后者“加”是平声,“了”是仄声,扬抑有致。再如以下散文句子:“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仄),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平)。”(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抬头望处,已是巫山。上面阳光垂照下来(平),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仄),云蒸霞蔚(仄),颇为壮观(平)。”(刘白羽《长江三峡》)。这些地方都显示了作者运用平仄的功力。
使用汉语的人,历经无数世代,在语言实践中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利用字音的平仄相间来美化语言。特别讲究语言艺术的格律诗当然会在利用平仄方面走得更远。
格律诗的字音平仄组合有些什么特点呢?如果我们弄清楚格律诗平仄格式的结构,这个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以下面一首绝句为例,看看它的平仄结构是怎样的:
句中 句脚
袅袅城边 柳, 仄仄平平(交替) 仄, 联内相反< >从仄到平 青青陌上 桑。 平平仄仄(交替) 平 联间相同< >从平到仄 提笼忘采 叶, 平平平仄(交替) 仄 联内相反< >从仄到平 昨夜梦渔 阳。 仄仄仄平(交替) 平 ——唐·张仲素《梦渔阳》
我们最好用两分法去解剖格律诗的平仄结构。所谓两分法,就是在格式上划一竖,竖在诗句的第四字与第五字之间,把整首诗分为句中与句脚两个部分,从这两个角度去观察它。 先看它的句中。每句句中双数字的平仄,必定交错存在(此平则彼仄,此仄则彼平),特别是后一句跟前一句,其句中双数字的平仄必定从相反到相同,反复轮换(即第一二句相反、第二三句相同、第三四句又相反……)。
再看它的句脚。每句句脚的平仄,必定交错存在(此平则彼仄,此仄则彼平),特别是后一句跟前一句,其句脚的平仄必定从平声到仄声,反复轮换(即第二句平、第三句仄、第四句又平……)。
句中句脚的平仄交错、句子之间的平仄相反,这使得平声仄声交替出现,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句子之间的平仄相同、平声韵脚的隔句出现,这使得平声仄声适当复合,产生往复回环的
效果。人们吟诵一首绝句的时候,会感觉它的调子既抑扬起伏,又重叠回环,悦耳动听,秘密就在这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5066283e009581b6bd9eb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