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范仲淹,句句是猛药》,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范仲淹,句句是猛药
作者:晏建怀
来源:《领导文萃》2013年第14期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奔波仕途,屡次被贬,与同僚发生过冲突,甚至他的朋友、同窗、老师对他也颇多苛评。他的仕途推荐人、宰相晏殊就曾责备他“好奇邀名”;另一位宰相吕夷简也说他“务名无实”。但是,在他死后,南宋朱熹评论他是“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明代方孝孺说他“时屯道难合,谤息名愈全”。在这些人眼中,范仲淹拥有一种勇敢直言,毫不退缩的品格。 为自立而读书
范仲淹出生在成德军(河北藩镇,治所在今河北正定)节度掌书记官舍。其父范墉,曾任成德军、武信军(治所在今四川遂宁)、武宁军(治所在今江苏徐州)掌书记。所谓节度掌书记,是藩镇里的高级文官职位,相当于现在的机要秘书。范仲淹两岁丧父,家道中落,当时母亲谢氏还十分年轻,贫无所依,便带着儿子改嫁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朱文翰,范仲淹也被改名为朱说,并在朱家长大成人。
在安乡(今湖南安乡)时,范仲淹曾在当地的太平兴国观读书,寒暑不倦。清朝翰林张明先在诗里写道:“荒台夜夜芭蕉雨,野沼年年翰墨香”,以“书台夜雨”的诗意,概括了范仲淹这段苦读生活。1009年前后,范仲淹随父母回到淄州长山,读书于长白山醴泉寺,每天的饮食仅仅是一碗稀粥。他把粥放凉,待其凝固后分成4块,早晚各吃两块,配着盐拌韭菜末下饭。 如果说长白山醴泉寺读书是范仲淹自觉读书的表现,那么数年后,他到南京(今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求学,则是为自立而读书了。让他自立的原因有点悲怆——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朱氏兄弟浪费而不知节俭,范仲淹曾多次劝阻,有一天朱氏兄弟被说得不胜其烦了,脱口而出:“我们用朱家的钱,与你何干?”范仲淹听完十分不解,自己不就是朱家子孙吗?惊疑之下,他四处打听自己的身世,最后才知道朱文翰并非生父,自己是姑苏范氏之子。范仲淹是个烈性汉子,他毅然决定自立门户,并立即离开朱家,负琴携剑,求学南京,唯一的目的就是发奋读书、学成迎母。这一年,他23岁。
由于与朱姓决裂,范仲淹在应天书院求学时,生活一度没有着落。《范文正公年谱》上说他昼夜苦学,夜里倦怠时就用凉水浇脸,饥饿时以稀粥为食。南京留守的儿子与范仲淹同窗,十分同情他,把他的情况告诉了父亲。留守很感动,从自己的饭菜中节省出一份来送给范仲淹,但范仲淹婉然拒绝了,说:“不是不感谢您的深情厚意,但我喝粥习惯了,也不觉得苦,一旦享受丰盛的饮食,以后喝粥就索然无味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还有一次,宋真宗幸临南京,南京万人空巷,应天书院师生倾巢而出,争睹圣颜,只有范仲淹岿然不动,继续读书。有人回来后问他为什么不去一睹皇帝风采,范仲淹说:“将来觐见也不晚。”
战场上以守为攻
范仲淹所生活的时代,正处在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吏治腐败,财政亏空,农民与士兵不断揭竿而起。边境上,北方的辽国与西边的西夏结成掎角之势,不断扰犯。
在范仲淹的仕宦生涯中,有两件事在当时影响甚大:一是御边,二是新政。1040年,宋与西夏的战事复燃,范仲淹临危受命,被派去御边。在战略上,他主张:“严边城,使之久可守;实关内,使无虚可乘。”修固边城、精练士卒、招抚属羌、孤立西夏,想通过以守为攻的方式争取胜利。但这一方针为许多朝臣所不理解,被讥为怯懦。当朝皇帝宋仁宗急于求成,要求主动出击,结果和西夏打了两次,损兵折将。痛定思痛,宋仁宗决定改而采取范仲淹的守策。在韩琦和范仲淹的主持下,边城日固、士气日盛、军备日精,攻防体系初步建立起来,战局开始有了变化,西夏再也不敢小觑宋军,当时民谣可以为证:“军中有一韩(韩琦),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1043年,宋夏议和。
与西夏的战争僵持3年,不能速胜,使宋仁宗认为国力太弱,强内才能安外。他又犯了急于求成的毛病。战事刚稳,就不顾功亏一篑的危险,于1043年4月紧急调范仲淹和韩琦为枢密副使,不久又升范仲淹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命他拿出改革措施。范仲淹上书《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厚农桑、修武备”等10项改革措施,拉开了“庆历新政”的序幕。这些措施中,除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3项外,其余都为改革吏治的措施,下的方倒是对症,但影响了官员群体的既得利益,受到多方攻击,再加上宋仁宗瞻前顾后,不够坚定,10项改革措施只实行了6项就半途夭折,“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
早在1021年,范仲淹还在泰州(今江苏泰州)当地方官,海堤年久失修,每到海潮泛滥,农田就被洗荡,百姓不堪其苦。范仲淹不断上书建议修复海堤,一番周折后,最终争取了朝廷的支持。经过3年艰苦卓绝的奋战,一条150里的捍海大堤终于修成。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楚州(今江苏淮安)一带从此水患无忧,当地百姓深深感念范仲淹的功绩,将此堤取名为“范公堤”。
1025年,范仲淹当上了大理寺丞,他不顾位卑言轻,立刻给垂帘听政的章献太后和宋仁宗上书,提出“救文弊以厚风俗,整武备以御外患,重馆选以养人才,赏台谏以开言路”等建议;1027年,在丁母忧期间,他也“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给朝廷上了一份万言书——《上执政书》,针对贫病交加的时弊,他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备戎狄”等6条改革主张。据说,宰相王曾收到万言书后,大为赏识,立即授意晏殊推荐范仲淹应学士院试。 被贬3次也不“收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030年,范仲淹上疏《乞太后还政奏》,请当时还在垂帘听政的章献太后“卷收大权,还上真主”,要求21岁的宋仁宗亲政。章献太后被触怒,把范仲淹贬为河中府(今山西永济)通判。曾推荐他的晏殊担心连累到自己,把范仲淹叫去严加责备。为此,范仲淹给晏殊写了封长信,说:“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一副死倔死倔的样子。 1033年,章献太后驾鹤归西,亲政后的宋仁宗希望有所作为,找来一批太后垂帘时受压制的官员。范仲淹也被召还,担任了谏官。当时,宋仁宗因为宠幸尚氏、杨氏二妃,准备废掉郭皇后,范仲淹却率官到垂拱殿门,奏郭皇后不可废,结果被押解出京城,贬睦州(今浙江建德)。
1035年冬,范仲淹因政绩突出被提拔进京,归来后的他论事愈急。当时,吕夷简任宰相,颇为专权。范仲淹便把一些要员的晋升情况绘成《百官图》上呈宋仁宗,指着上面开列的百官晋升顺序说,“如是为公,如是为私,意在丞相”,直言宰相以权谋私,任人唯亲。吕夷简气得七窍生烟,状告范仲淹越职言事搞朋党,离间君臣。这次,范仲淹又被贬职饶州(今江西鄱阳)。
历经三度谪贬,范仲淹丝毫不见“收敛”,他那近似固执的坚持,源于忧国忧民的情怀,只是,真正理解他的有几人?在当时的名流眼中,他是个不懂回旋的迂阔之人,王安石甚至指责他“好广名誉,甚坏风俗”。
1052年,64岁的范仲淹旧疾缠身,感觉大限将至,便向宋仁宗呈上《遗表》,说的仍是邦国兴衰。他以将死之言规劝仁宗要体恤民情,赏罚公正;他还对朝廷上上下下固守弊病、不愿变革的心态深感忧虑。至于身后事,只字未提。 (摘自《环球人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4e3f43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