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理发展述评

2023-05-20 11:28: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具身认知理发展述评》,欢迎阅读!
述评,认知,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具身认知理发展述评

作者:王凌雪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4年第07

摘要:具身思想从提出之始便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哲学、认知心理学领域都掀起"具身"的热潮。究其始源,探其深意,笔者欲通过探究至具身理论的源头,了解其产生与发展过程,并依此重新审视教育教学在具身认知观影响下的变化。

关键词:身体;具身认知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4-0010-011.见而究其始——两大思想渊源

1.1哲学领域。具身认知最初仅仅是一种哲学思辨,是哲学家们为了反对心物二元论而倡导的认知主体与世界的不可分离特性才提出的。"我们以主体的身份去从事这些活动,很显然我们不能以其它方式形成离散的表征。在我们已经形成的关于世界表征的基础上,我们所获得的不是更进一步的表征而是我们作为在世界中活动的主体对世界的一种领悟。"这段话出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透过这段略显晦涩的现象学宣言,海德格尔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主体在现实世界中从事认知活动时是依据外部环境所提供的信息和条件来进行的,而非仅仅根据事先有意识形成的心理表征来行动的。可见当时的哲学思潮正逐渐从崇尚抽象的思维表征向以客观外部环境和身体主体为本的方向过渡。在胡塞尔的意义学说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这种倾向--"在表达式与被表达对象之间存在的意义层"。胡氏现象学中,意义是主体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之活动的给出与建构。这也说明了心智内部的所得源于外部与身体的交互

最后,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一书中的主要观点是具身认知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他认为: 身体是最为直接地在世界中的存在,身体本身在世界中, 就像心脏在肌体中。因此,不通过身体的经验, 就不可能理解事物的统一性。此外,他还明确了身体在认知活动中的地位:"身体是这种奇特的物体,它把自己的各部分当作世界的一般象征来使用,我们就是以这种方式得以经常接触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的意义。"更为经典的是,他将身体区分为客观身体和现象身体两种形式,前者指的是生物神经系统层面的身体,而现象身体是指社会化中所经验的身体,这两种意义上的身体都是机器或他物无法复制的,并且认知和行为技能的获得需要依靠这两者的相互作用。[1]总之,梅洛. 庞蒂认为认知依赖于经验,而经验又来自于具有各种感知运动的身体。这便是具身认知思想产生的哲学依据。

1.2认知心理学领域。具身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 世纪的格式塔学说关于"不存在'无意象思维'"的观点,它从某个侧面反对思维的离身性。詹姆斯(W. James)等人的直接知觉论也指出,知觉的产生依靠于人与外界事物的直接接触,这也说明了知觉与身体运动的不可分离性。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分析,可将具身性解释为把"外浮于虚空中的"心智落实于人的现实经验, 继而又把这种经验联系于人的身体之上。他始终强调知识的获得要通过主动的探索和外部环境的操纵,特别是儿童经验的发展要以主动体验为前提。虽然认知心理学领域内理论的发展与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替的速度迅猛,包含有新思想新趋势的认知理论随时都在影响着认知学派的发展方向,但是回顾大多数经典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内容,我们仍可以找到"具身"的影子。 2.藏而观其变——两种理论转向

2.1西方哲学"身体转向"。从梅洛.庞蒂著有《知觉现象学》开始,"知觉为先"与身体意向论的思想便开始在哲学界得到传播,就是这位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促成了现代西方哲学的"身体转向"。在之后的半个世纪,学者们对于身体的重要作用都加以重新的审视,这为具身思想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个学科领域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而真正的具身主义运动在哲学上集中反映在拉考夫在其1987年提出的新经验主义中。随后在1999年,拉考夫在他与约翰森合写著作《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Basic Books》中更明确地表述了这一新的哲学体系,即所谓的具身哲学(或称体验哲)。书的简介部分道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华丽的辞藻有何意义?还不都是源于隐喻!而隐喻又从何而来?还不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体验!"

至此,具身哲学的思想正式形成,早就被冠之以"抽象"哲学领域将逐渐形成它的"身体转向"。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哲学领域的转变必然会带动其他领域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场新的认知科学研究范式在悄然进入到心理学领域……

2.2认知心理学"幽灵""一个幽灵萦绕在认知科学实验室的上方那就是具身认知"--心灵哲学家戈德曼生动地描绘了近年来具身认知科学对经典认知科学的巨大冲击。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计算机科技的发展同样带动了当时的认知科学范式的转变,概念表征、人工智能的出现为科学家探求认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特别是当时的计算机科学在人工智能上的成功应用使得当时的认知学者们信心膨胀,他们视其为解释人类认知规律的根本途径,是一次真正的认知革命。在"表征""计算"的启示之下,联结主义、符号计算主义、信息加工理论得以形成,人们试图以此为一种唯一且可靠的"钥匙"来打开认知秘密的大门。

在大多数心理学家仍沉浸于符号与表征的论调之中时,当人们相信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穷尽认知的奥秘时,这种"尊崇符号""膜拜计算"的信仰却带他们走入了一个极端。这次第一代认知科学最大失误便在于对符号表征及其计算假设的过分依赖, 以致于把人工智能完全等同于人的智能, 模糊了身心界限,更忽视了身体最基本的作用与价值。我们必须要明确意识到,无论人工智能的表现如何高超,它永远不能复制特定主体的具体心理过程。早在上世纪70 年代, 德雷福斯在《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一书的再版序言中就指出,在涉及到"如何做"以及兴趣、感觉、动机等主体经验时,要求计算机将其转换成知识并以符号形式表征出来是不可能的。同样地,S. 德雷福斯指出:在技能学习的高级阶段,符号表征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 而以具体情境为基础的直觉判断却越来越重要。

唐孝威在《语言与认知文库》的总序中写到: 20世纪50年代"认知革命"发生以来,认研究又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范式转变, 即从基于计算隐喻和功能主义观念的"第一代认知科学" 向基于具身心智( embodied cognition)观念的"第二代认知科学"转变。其中具身认知论是第二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认知科学的核心概念,它强调认知依赖于主体经验,而这些经验乃是出自于具有各种感觉运动能力的身体;其二是这些感觉运动能力本身植根于或嵌入于一个更广泛的生物的、心理的和文化的情境中。至此,认知主体被视为自然的、生物的、活动于日常环境中的适应性的主体,其倡导的认知观念为: 认知是具身的、情境的、发展的和动力学的。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2]李其维."认知革命""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理学,2008,40(12):1306-1327. 作者简介:

王凌雪(1989.12-)辽宁锦州,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课程教学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学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4d3d6d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d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