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哲理

2022-12-28 16:18:2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哲理》,欢迎阅读!
古典诗歌,中国,哲理
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哲理

贺绍俊

王充闾的《诗外文章——文学历史哲学的对话》是一部鉴赏、品读中国古代诗词的散文著作。从先秦写至近代,带领读者遨游于2000余年的诗词长河之中,领略古典诗词的哲思意蕴。这是长年研习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结晶。

阅读这部著作,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学者李元洛。他一直在做古代诗词的鉴赏工作,也出版了《唐诗之旅》。王充闾和李元洛堪称一北一南两位诗词鉴赏大家,但各有侧重,并形成了互补。如果说李元洛侧重于“审美”的话,王充闾则可以说是侧重于“审理”。“审理”是我读了王充闾著作后创造的一个新词,也许不太贴切,但我是想强调,王充闾更看重的是古代诗词之“哲理”。这本书的简介中有一句话“依凭近五百首历代哲理诗的古树”,意思是说书中所鉴赏的诗词都是哲理诗,我以为这句话并不准确。王充闾并没有刻意挑选哲理诗来鉴赏,而是在他的眼里,中国古代诗词离不开哲理,富有哲理恰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大特点。

古人早就说过“诗言志,歌咏言”,认为诗是用来表达思想襟怀的。诗歌固然可以抒情,但是中国文人更加看重“诗言志”的功能。王充闾“审理”式的鉴赏正是从“诗言志”入手,抓住了中国古代诗词的灵魂。《诗外文章》开首第一篇,鉴赏的是《诗经》中的《蒹葭》。人们一般将其作为一首优美的情诗,表现的是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和苦闷。但王充闾认为:“《蒹葭》中所企慕、追求、等待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景。诗中悬置着一种意象,供普天下人执着地追寻。”

我以为哲理性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体现智慧极致的哲理性,多是哲学家关在屋子里的冥思苦想,关心的是宇宙的本


质、人类的信仰等超越世俗、高蹈玄奥的问题;另一类是与历史、人生、现实紧密相连的哲理性。王充闾更偏重于后一种哲理性。这可能跟王充闾一直的文学追求有关系,也跟他的身份特征有关系。王充闾的文学追求承继着“五四”的启蒙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社会担当,谈到他的身份特征则不能不注意到他长年从政的经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以为可以将《诗外文章》看成是王充闾与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对话,这种精神对话更多的是在哲理的层面。

《诗外文章》所鉴赏的诗词,也选入了一些并非知名诗人的并非上乘的诗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王充闾选诗的标准并不是文学性为唯一标准,而是更在乎他在精神对话中能否有所感悟。比如他引用了宋人韩琦的一首诗《小桧》,韩琦就是典型的士大夫,他并不以诗文名世,但是这首诗非常准确地体现了士大夫的政治情怀,因此王充闾说:“诗人借吟咏庭前移栽的小小桧柏,展示一己清风劲节的抱负、刚正不阿的品格。这里有自许,有标榜,有寄托,也有感慨。”李宗勉这个宋人的名字,对于不是专门研究古代文史的读者来说,肯定也是陌生的,但王充闾也选了他的一首诗,而且很有意思的是,他干脆给鉴赏这首诗的文章取名为“官场中的恐高症”。晋人吴隐之的《酌贪泉诗》很难说是艺术经典,但它被王充闾看中,一定是因为这首诗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诗人是从为官清廉的角度来谈为人和为文的,贪与廉取决于人的操守,同客观上是否饮用了贪泉并不相关,“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王充闾由此获得一种共鸣,并解读出诗人对于环境与风气、欲望与操守、主观与客观等关系的理解。

对于那些名诗人的名作,他也是侧重于从士大夫精神的角度去理解,挖掘其中的哲理性。即使有些诗作广泛流传,形成定论,王充闾也不囿于定论,而是从现代士大夫的视角入手,发现别人难以发现的角度和内涵来。比如他谈苏轼的《骊山三绝句》:“辛苦骊山山下土,阿房才废又华清。”王充闾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4d3014eff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