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与理(教师中心稿)》,欢迎阅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在近十年语文教学中,回顾一堂堂满意和不满意的课,我愈来愈感觉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从教学仪态、课堂设计、讲授语言等方面要坚持“发于情立于理”
一. 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倾情投入,让学生处处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情绪感染 记得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语文课堂中的“情”主要表现在:
在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对教材处理下了很大的功夫,对课文钻得也很深。然而当他把这些东西在课堂上落实时,总是一副平静如水的表情。尽管他或她讲授语言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有条不紊,但学生在反应上总是提不起精神,课堂气氛不活跃。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情感在教学中的感染作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意气风发、充满朝气和极富情感思维的中学生。情感在此时实际就构成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的这种倾情投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导语设计中首先要立足于能以情动人,使学生能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而这一点常常容易被不少语文教师所忽视。其中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我们许多老师的教案,甚至是所谓的优秀教案里根本见不到导语设计这一项。这恐怕不单是疏忽所致,而是由于其本身教学观念的残缺。往往有经验的老师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甚至是为设计好导入语而费尽心思。有位老师在教《刑场上的婚礼》一文时,首先让学生看一段举行婚礼的录像,再看一场刑场毙人的录像。然后他动情地说:“刑场是宣告生命结束的地方,而婚礼是象征新生命诞生的的活动。本来这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讲到这里,这位都是的语调越发慷慨激昂:“然而,共产党员周文雍、陈铁军烈士,把刑场当作举行婚礼的天堂!这是一种气吞山河的伟大创举!这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的壮举!更是一种亘古未有的壮举!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刚强不屈!更体现了共产党员坚持正义、藐视敌人的浩然正气!”这样精心设计的导入语,无疑能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
当然,在语文课堂上,光有一个富于深情的导语设计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调控课堂情绪氛围,方有可能使学生随课文的情境变化而或喜或怒,或哀或愤,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有经验的老师总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语言来调控课堂情感氛围。或是声情并茂的朗诵和点拔,或是生动传神的讲析和描述,或是情境相宜的视听辅助。总之,要让切合课文内容的情感充盈于课堂始终。
然而,教师的倾情投入既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源于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与深情感受。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背课的过程中,深钻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教师自己首先要能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没有这种情感的积聚也就不可能倾情,情不动就辞难发。纵然言于声也非出于心,不是伪饰,就是矫情。正如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所说:“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倾之“情”因学生阅历等方面原因而具有强烈外显性。教师将自己在钻研教材时所获得的体验与感受,必须通过其言行神情而将之外化,以此来引导学生的情感流向。但这就又偏之于表面的热闹而无章可循。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立足于“理”。
二.教师组织教学中的“理”是“情”的根基支撑,只有符合作品所固有的“情感韵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课堂“情绪”才能正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我们不少老师的课表面上得热热闹闹,课堂上的气氛似乎也很活跃,但就是经不起推敲。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极度反感。比如我们有位教师对一节朗读课是这样安排的:先是老师范读,然后是全班齐读,再就是一组读了二组读,二组读了三组读,三组读了四组,或是二组一齐读,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就是这样书声琅琅,不曾停歇。这样的安排,我们暂且不理其是否有符合课文情感韵致,而且假设这篇课文也是需要通过朗读来加强理解的,但就教育心理而言,这样的安排必然导致学生本能的排斥心理。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做到情溢其外而理持其中呢?
要符合这一要求,我认为主要应根据作品本身的风格特征和教育教学规律这二个方面的因素来出乎情合于理:
(一)语文教师要根据文章风格和文体特点来设计教学程序,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里洋溢的情与课文的情感韵味相统一。无论是教学语言,还是教学手段;无论是朗读,还是分析都应该一切以文本为中心。
从文章风格而言:同样是朱自清的散文,《绿》与《荷塘月色》在情感上所表达的基调有区别,一个是对梅雨潭绿忘情的眷恋,一个是在月夜里那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教师朗诵时就不能基于一样的感情基调。前者需要轻快而深情的朗读,后者只能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朗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和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只能是单个的朗读,而决不能像朗读《风景谈》或《土地》那样一个组或是整个班的齐声朗读。
从文体特点而言:诗歌、散文、小说、戏曲都既是语言艺术,又各自具有其本身的文体特征。因而教学中教师在紧紧抓住都是语言艺术这个共性的同时,还必须根据其文体特征来组织课堂教学。诗歌教学主要是多读,适当引导学生体会分析其意境与韵味;散文教学主要是注重品味其“形散神聚”的特点。也要强调多读;小说教学主要是立足于情节、人物、环境的分析与鉴赏。因而它们从课堂教学方式上讲,教师不能采用一个模式、运用同一种手段、按照一样的程序。原因是它们的风格与文体特征不一。
因而,语文教师必须立足于教材的风格与文体特征,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二)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步骤,以合乎认知规律的教学程序来调控课堂上师生情绪的互动,达到高效传递知识信息的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4c7a11312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