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酒斩华雄”看烘托的妙用

2022-06-30 05:01:2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温酒斩华雄”看烘托的妙用》,欢迎阅读!
烘托,妙用,温酒斩,华雄”
从“温酒斩华雄”看烘托的妙用

贵州省道真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韩忠彧



《三国演义》第五回叙述十七镇诸侯歃血结盟,公推袁绍为盟主,联合讨伐董卓。一开战就遇到了董卓麾下大将华雄,联军方面连折上将四员。各路诸侯尽皆失色,徘徊观望,畏缩不前,在此危局下,关羽请缨出战,小说接着写道:“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曹)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催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演义为了突出关羽的神勇,首先极力铺叙联军士马精强,猛将如云。而鲍忠、祖茂、俞涉、潘凤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勇将,然而顷刻之间四将都命丧华雄刀下,华雄已成了联军可怕的煞星。此时关羽不过是一名卑微的马弓手而已。难怪袁绍等辈担心关羽的出战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使联军貽羞于人。其结果是关羽不费吹灰之力便斩了华雄,其神勇令人莫测高深。

《三国演义》中的这一情节,对关羽的神勇事先一字未写,却产生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神奇效果。其奥妙就在于采用了特殊的技巧

俄国画家列宾在一次参观中看到《邦具城的末日》一画时,曾被它“辉煌的技巧”感动得落泪,他说:“艺术中主要的东西就是技巧的魅力和美妙的手法。”而“温酒斩华雄”正是运用了许许多多技巧中颇具魅力的“烘云托月”这一手法。

清人金圣叹在《西厢记》评点中说:“欲画月也,月不可画,因而画云。画云者,意不在云也。意不在云者,意固在月也。”“烘云托月”的说法即脱胎于此。巧妙地运用这种手法,常可收到正面描写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艺术家,都是善于运用烘托这一手法的典范。

《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历来被认为是最有名的佳句。通过反衬烘托,“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薑斋诗话》)深得艺术中的三昧,令人回味无穷。

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同样是使用烘托手法来加强艺术表现力。长诗把本来只诉诸于听觉的音乐状写得活灵活现,使人的神思跟着曼妙的乐音飞翔翱游。诗人在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一番琵琶的演奏之后,接着写道:“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音乐戛然而止。随后笔锋一转,推出了一幅富有诗情画


意的景物画来加以烘托,把听者的物我两忘、如痴如醉及古曲的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鲁迅的小说《药》中,写道华大妈上坟时,有这样一段:“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小说的结尾写道:“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这里景物环境的描写简练而传神,准确地烘托出了华大妈、夏四奶奶悲哀、惊惶的心态,同时也起到了烘托主题的作用。

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有这样的描写:“我跨过凳子,马上坐到座位上。我从惊慌中稍稍定下神来,这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穿着他那件漂亮的绿色常礼服,领口系着折迭得很精致的领结,头上戴着那顶刺绣的黑绸小圆帽,这套装束,只有在上头派人来学校视察或学校发奖时他才穿戴的。此外,整个教室也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的气氛。”老师服饰的变化,预示着某种重大事件的发生,烘托出一种非同寻常的紧张气氛。

文学作品如此,其他艺术也常常采用此法。唐代画家阎立本作的肖像画——晋武帝司马炎像,把站立两旁的侍者画得比较小,以此来烘托主要人物的威严气势。此外像戏曲中的锣鼓,电影中的音乐,园林艺术中的衬景等等,同《三国演义》中表现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所使用的均是一法,都起到了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作用。

1998/6;:ISSN0451-0038;CN52-1030/G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4c0d3789b6648d7c1c7462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