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

2022-12-10 19:10: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雨霖铃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
雨霖铃 教学设计

河南新乡卫生学校郭熠

教学目标:

1.感知作品内容, 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活动不等于教学目标)

2.掌握写景抒情﹑ 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大而空,操作性不强,如何掌握?方法是什么?) 3.通过鉴赏意象, 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大而空,目标不明确﹑集中)(主体不一致,表述不规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难点:理解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重难点与教学目标不一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豪放派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在我们的心灵之谷中似乎依然回荡着“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铿然之声。今天让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另一个“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的婉约派词人, 柳永的《雨霖铃》(教师自我的朗诵,书面化的抒情式,阻隔了与学生的交流,导入还应是简明扼要,更能让学生快速入境。 二﹑ 作者简介

柳永(987 年一约1053) , 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特别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在他之前, 慢词总共不过十余首, 而他一人就创作慢词132) 。他的词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 语言通俗, 音律谐, 在当时流传很广, 凡有井水饮处, 皆能歌柳词”足见他的词,深受市民喜爱, 购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柳永也是倍加推崇地说: 诗当学杜诗, 词当学柳词”可见, 柳永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应该让学生课前预习并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简介。不能总是教师找好了投影出来。 三﹑词牌介绍

《雨霖铃》又名“ 雨霖铃慢”, 唐教坊曲名, 后用为词牌。相传, 唐安史之乱时, 玄宗西逃入蜀。贵妃在马嵬坡死后, 玄宗日夜思念。入斜谷后, 遇上连日霖雨, 在栈道中, 听见铃声阵阵, 倍感凄凉哀婉, 于是作《雨霖铃曲》 , 寄托思念之情, 曲调极其哀怨。有前人称“ 一曲霖铃泪数行” , 可见一斑。(教师要相信学生,此首词在苏教版高中材中位于高二教材里,词牌的了解可以放手给学生课前完成。 四﹑写作背景

为了便于理解作品内容, 通常我们要了解写作背景, 那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呢?本词是作者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黄异在《花庵词选》 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宋仁宗颇好词, 近臣有意拔摆柳永,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 其中“衰游凤晕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 仁宗感到不快, 以此对他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官职六品, 但无实权, 是虚职) , 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 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 更何况还要与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抑, 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 内心充满哀怨, 于是作此《雨霖铃》 以寄别恨。


五﹑整体感知

这首词的基调:低沉﹑ 哀婉﹑悲伤﹑凄清。词的上片写在一个秋天雨后的傍晚, 词人和恋人在都门外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写词人想象离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没有看到学生的活动,更不要说此环节的有效性了;没有从学生角度设计此版块,只从教师的角度告知学生这首词的基调和内容。 六﹑ 品读鉴赏( 串讲)

()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这里不能忽视一个小东西---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 一番秋雨之后, 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命在旦夕, 因此这寒蝉更增添了悲凉。 “凄

切”一词为本词定下基调。长亭,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 十里设一长亭, 后被当作别离地点的通称。成为表现离愁别绪的常用意象之一。时当秋季, 景己萧瑟, 且值天, 暮色阴沉, 而骤雨傍沱之后, 继之以寒蝉凄切: 词人所见所闻, 无处不凄凉。此句虽明写景, 却暗含情, 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此处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教师只解释一遍就没有下文了,既然是目标就应该是重点,总是浅尝辄止,主次不分。

(寒蝉是重要的意象,此处却没有重点关注,寒蝉和凄切的关系没有说清楚,很含糊,教师认为自己什么都讲了其实对于学生而言什么收获都没有。)

()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在“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的情境之下, 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宴给他送别, 虽然有酒相送, 但也无心饮用, 想必是一桌子的酒菜, 筷子动也没动。两人心中是百般留恋, 依依不舍。但是人要留, 船家却催促了:色已晚, 开船了” “留恋处﹑ 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一边是留恋情浓, 一边是兰舟催发, 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如何是好呢?正因为如此, 后面进发出:“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 为何却无言了呢?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 “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承上启下, 全句写景, 又全句写情, 诗人想到前路茫茫, 自己将愈行愈远, 离心爱的人也越来越远, 心中的愁思也愈来愈深。这里, 浩渺无际的江水与词人心头难以排解的愁肠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

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从眼前所见写起, 又想象行舟后所见之景, 写法上是半虚半实。(此处涉及一个重点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应该从上面的第二片段开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关注实写的部分,与此片段虚写部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了解什么叫虚实相济,总是很匆忙地一笔带过。

(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离别总是令人神伤。这里的“ 自古” 似乎有自我安慰之意, 但紧接着用“更那堪” 翻进一层, 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 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突出当秋而悲, 甚于常情。离愁别绪不断涌上心头, 只能借酒消愁, 但是酒醒之后又会是何种景象呢?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被明代词评家贺赏称这一句是“千古丽句” , 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 (学生四人一组讨, 品读) 提示:切入点: 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 哪些景象? ) 美在:

“杨柳岸” 晓风” “残月” 四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 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杨柳” “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 , 但文人却赋予其特殊含义。 杨柳”历来为送别诗的意象, 《诗经》 : “昔我往, 杨柳依依”, 况且“柳” 谐音“留”, 有不舍之意。 “晓风” , 这里是秋天的晚, 清冷, 让人心生凉意,而“愿为西南风, 长逝入君怀”中的风又有了依恋的意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47a26d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9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