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对女性减肥的影响

2023-04-10 12:22: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众心理对女性减肥的影响》,欢迎阅读!
从众,减肥,影响,心理,女性
从众心理对女性减肥的影响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心理现象在20世纪50年代引起了社会理学家的注意,心理学Kiesler1969)年提出从众的定义。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两个非常著名的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为群体压力与从众心理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一个是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MuzaferSherif所作的“自动移动光效果AutokineticLight Effect研究19361937;另一个是社会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Asch)所作的“线段实验”19551956)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从众效应,一直都是社会理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从众效应分为信息社会影响与规范社会影响。信息性从众,即指在一种模糊情境下,对情景缺乏把握和控制能力,不能确定哪个是正确选择,于是参照周围人群的选择,作出跟他们一样的选择,此时你心里也认同这个群体的选择。规范性从众,即指在一种我们有能力判断出正确选择的情境下,由于选择和群体不同,违背自己原先意愿而做出与群体一致的回答而形成的从众行为。[1]规范社会影响使得女性努力追求文化所规定的诱人身材。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即使不是大部分,是以胖为美,但是当今的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中崇尚的Anderson,Crawford,Nadeau,&Lindberg,1992;Fouts&Burggraf,1999;Jackson,1992;Thompson&Heinberg,1999目前作用于女性的保持苗条的社会文化压力,规范社会影响的一种潜在的致命形式。女性是通过信息社会影响了解到特定时刻文化认同的魅力身材的类型。通过家人、朋友和媒体,女性了解到所谓魅力身材是怎样的,并且自己与之相比优势如何。而各种形式的媒体都在传递着:理想的女性身材是苗条的。女性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体重超重并且认为比他们实际的体重还要重(Cohn&Adler,1992,而且如果她们刚刚见过媒体中纤细身Fredickson,Roberts,Noll,Quinn,&Twenge,1998;heinberg&Thompson,1995; Lavine,Sweeney,&Wagner,1999[2]德国学者伊丽沙白·内尔一纽曼认为:“个人的观点和态度要受周围人和大众传播的影响„„就人际影响和大众媒介这两种作用而言,后者的作用更大。因为许多人不能广泛地进行人际交往,了解他人的看法,往往会相信大众传播媒介,而认为自己是少数派,并匆匆地放弃了原有的看法和态度。[3]更为强烈的女性从众心理,各种时装杂志及时装模特儿的主角是女性这一点,也可略见一斑。由此可见,大部分女性减肥是盲目的,是受到了周围朋友、群体或大众传媒的影响下而做出的选择。

从众心理产生分为三个阶段。1.依从。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愿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是权宜之计,这时的从众是权宜从众。2.认同。认同是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和他人一致。在认同阶段,个体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越了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与对象。这一阶段的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3.内化。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时为真从众。.斯坦利·沙赫的实验表明:随大流者最受欢迎。最不受欢迎的是偏离者。在有“法律”或常规的团体中,从众者比不从众者受欢迎。[4] 由此可推断,大部分女性在受到从众影响后,面依从减肥者的观点,到最后将此观点内化为自己的态度。同时,为了不偏离群体,成为不收欢迎的人,少部分不赞同减肥的女性会依从群体的观点。易言之,女性主体只有从同性那,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感;只有在同性的参照与评价中,才能作为自为存在的有力证明。 从众,是不分性别的、整个人类的普遍心理。但在“社会性别”的格局下,女性的从众心理要甚于男性;而且女性的从众,从某种意义来说,更多的是“从”同性之“众”,而非异性之“众”,


易言之,女性物质(肉体)上的适应性强,而精神(灵魂)上的适应性弱。因此,女性保持精神自慰,或维护心理平衡的主要手段,就是与别人沟通,特别是与同性沟通,以作为对于封闭自我的有力佐证与参照。事实上,现代人克服孤独的途径大凡是一致的,“是通过同一组人保持一致,通过同一组人的习惯、风格的看法保持一致来达到同其他人的结合”“在这种结合中参加者为了使自己属于这一组人而失去了大部分个性。如果我与他人完全一样,我的感情、思想与他认意志,我们衣着、习惯和看法都与这一组人的楷模看齐,我就可得救,就不会再经历可怕的孤独。”而女性的从众心理,又有着与男性不同的心理折光,即通过同性认同的心理折光,这一点比男性表现得要突出。女性在失去了审美的主体地位和审视男性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后,们便按照男性权势者的审美标准,把审美情趣集中到自我包装,自我美化上来。[5] 女性的从众心理,社会群体塑造的结果。男性“窥视”下的群塑,与女性“窥视”下被群塑,使得女性的从众心理,成为司空见惯、天经地义的合理现象。 我国学者近些年来对从众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涉及的有从众行为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文化差异以及对从众的原因的探究。情景的模糊性、从众行为的公开性、人格特征如自信心及独立性。(张琼琼,刘泽文.2010)国外研究从众行为涉及金融领域。国外主要从理性假设和非理性(或不完全理性)两个角度进行从众行为成因的理论分析,尤其以理性假设的信息类模型或社会学习类模型文献最多,从非理性假设出发来解释从众行为的文献近年来也开始增多。(谈友胜2010.)



[1]张琼琼,刘泽文.信息性从众和规范性从众行为比较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10 2535760 .

[2]Elliot Aronson,Timothy D.Wilson,Robin M.Akert.社会理学(第五版·中文第二版)

[3]张彬.社会理学视角看流行音乐传播中的从众现象.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97,18 (1) 7576.

[4]侯桂红.从众心理现象分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3 (1) 34

[5]宋新军.女性“从众”心理的合流与阻抗.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25 (4) 103106 [6]谈友胜.国外从众行为理论研究进展述评.生产研究2010924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45285370b4c2e3f5727634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