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经济危机》,欢迎阅读!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经济危机
摘要: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就资源配置而言,市场机制下极具活力的自由竞争,加快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步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使市场经济焕发着其他资源配置方式所不可比拟的光彩与生命力。然而,也正是由于优胜劣汰的残酷和趋利避害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使市场机制具有本身无法克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经济运行难免出现大的波动,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在一定限度内掌握必要的经济资源和参与必要的经济活动来克服市场失灵,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关键字:
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价值规律 宏观调控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50多年前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①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将危险波及全球。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即经济上产生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199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2011年的欧洲债务危机(以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为代表),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生产大于了消费,供给大于需求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它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始终存在的,由它引起的经济危机却是周期性爆发的。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各生产资料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使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与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之间存在着矛盾,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资本主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价值的增值而不单纯是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因而常常突破资本家和工人自身的限制而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这种矛盾的存在促使经济危机的爆发。
一般而言,在危机期间,社会的生产会大大地缩减,导致资本家销毁存货,毁坏生产力,产生社会供大于求的现象。同时,社会就业率也在降低,出现大范围的失业现象,人们对自己的未来与前景的信心也受到相当大的动摇等一系列的现象都会爆发出来,使整个国家或者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不可预估的重要影响。
现在经济危机到来,我们已无法从源头控制,但我们可以借着经济危机的契机,重新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遏制一些行业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以减少生产相对过剩;我国政府应该大力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减少信赖出口
1 / 3
,转而拉动本国增长,扩大我国的内需,加大需求的支付能力;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注重国家的宏观调控,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从我国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来看,国家在方面做得很好,大规模的基础投资,控制地产行业的不合理发展等等,这些都表明我们政府有很好的应对危机的措施。
另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危机至少证明了这两点:“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
③
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也就是说,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过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财富表现为一种惊人的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它的元素形式。因此,剖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就自然成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出发点。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具有以下作用: 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
2、自发的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就资源配置而言,市场机制下极具活力的自由竞争,加快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步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使市场经济焕发着其他资源配置方式所不可比拟的光彩与生命力。
然而,也正是由于优胜劣汰的残酷和趋利避害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使市场机制具有本身无法克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经济运行难免出现大的波动,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在一定限度内掌握必要的经济资源和参与必要的经济活动来克服市场失灵,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指宏观调控即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3e6f70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