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跟老外太见外】别叫我老外纪录片[修改版]

2023-09-22 01:14: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别跟老外太见外】别叫我老外纪录片[修改版]》,欢迎阅读!
老外,见外,纪录片,改版
刚来美国时在地铁站遇到一个白人老太,一起等车就顺便聊了起来。我说着磕磕绊绊的英语,努力表达着一个其实不用多说就已经显而易见的意思:中国留学生来到美国读书,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语言。老太礼貌的安慰我说:“你的英语不错啊,我完全能听懂你。”我说:“可是我听不懂你。”老太哈哈大笑夸我风幽默,但她不知道这不是笑话而是裹着怨气的牢骚。

中国人对会讲点中文的老外往往格外热情,不仅不吝激赏,还会拿出看油漆风干的耐心,刻意放慢自己的语速,一板一眼字正腔圆的应和,生怕对方一个词听不懂伤了自信。等自己在异国他乡成了“老外”才发现原来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们这样善解人意又心眼实在,为尽地主之谊甚至不惜委屈着自己。比如美国这样一个满街都是“老外”的移民国家,话说不利索不仅不会得到额外的照顾和礼遇,反倒可能被当作是智力迟缓或思维混乱而另眼相看。这难免让人陷入自豪与骄傲,掺杂着鄙夷和委屈的复杂情绪中,感叹从礼仪之邦来到蛮夷之地和从蛮夷之地去到礼仪之邦天壤之别的境遇。

这段对话发生在本世纪的第一年,那时候的中国还没有广州的三元里,北京的后海,上海的虹梅路这些飘荡着异域风情的“老外街”还没有俄国来的乐手、英国来的游客因为惹事生非而被开除或痛殴,或是非洲来的商贩为争权益在街头示威,还没有著名主持人发出“清除洋垃圾”的怒吼,连查户口这样的家常便饭也还未曾落到老外的头上。对于先行一步来中国淘金的老外们,那是一个黄金时代,“物以稀为贵”的特殊礼遇让他们中很多人对中国一见钟情,一落脚就不愿离开。

但这以后的十多年里,中国和世界都已是今非昔比。上述种种接二连三的发生,所有开放国家必须面对的外来客和本地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中国都成了现


在进行时。这些变化似乎发生在一瞬间,难免让习惯了被奉为贵宾的“老外”们惊心:中国不是天堂了,中国人开始“排外”了。

历史上的部族争战到好莱坞银幕上的阿凡达为取得雅美人的信任而付出的艰辛,都多少可以看出,对“非我族类”的嫌隙和敌意几乎是人类甚至所有生灵的本能。更不缺眼见为实的例子,在美加澳这些外来人口比中国多得多的国家里,排外的历史几乎和移民的历史一样长。只不过西方国家的排外高潮通常发生经济低潮的时候,是因为市场低迷、失业率飙升让移民背上抢生意夺饭碗的黑锅而遭人嫉恨。而现代中国的“排外”看上去却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水涨船高,是外来客数量的激增与本地人飙升的自信之间不期而遇的碰撞。

这当然可以从百年前的旧伤口中找到理由,血已凝固但隐痛仍在,哪怕是轻轻的碰触都能让背负着十字架的记忆颤抖和抽搐。实力不足时只能在沉默中隐忍,而实力强劲时往往一触即发。而被搅动起来的民族情绪,就像湖底里泛起的泥沙,让人们在浑浊的水中失去甄别的能力或耐心,把鱼龙混杂良莠参半看成是天下乌鸦一般黑。

不过这样理解“排外”似乎有些片面。新华字典对这个词的解释是“排斥外人”,而“排斥”的表现方式却并不只是敌视这一种。所有的另眼相看和区别对待,包括 过份的礼貌和热情,也都同样是源于距离和生分,同样在自己人和外人之间竖起一道不可逾越的藩篱。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排外”在中国并不是新鲜事,习惯了外宾特供商场、涉外宾馆、景点外宾票、上街被人盯着看、用中文说个“你好”就被赞不绝口的“老外”们,对这应该并不陌生。

这样来看,当前这一波改头换面“排外”和它引起的反弹也许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可怕,与其说这代表了一种趋势,不如说这更像是一次短暂的调整。中国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3b6f9e269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e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