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意人生之贬谪诗鉴赏技巧》,欢迎阅读!
诗意人生之贬谪诗鉴赏技巧
摘要:纵观历代文人墨客,诸多抑郁不得志,或遭命运戏弄,人生起起落落;或遭小人陷害,仕途坎坎坷坷;或不被君王理解,一生飘零无依,但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中国古代诗歌领域的一篇又一篇佳作。只有不断经受捶打的人生,才会闪现耀眼的火花。牢骚满腹的诗人们或寄情山水,享受人生;或抑郁苦闷,借酒消愁,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不同的命运,也成就了不同的诗风,或豪放或婉约,鉴赏此类诗词要掌握特定的技巧,在教学方面更要善于引导学生准确地了解诗词写作背景,把握诗词情感,本篇着眼于探究贬谪诗的鉴赏技巧,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贬谪诗 诗人 鉴赏技巧
贬谪诗就是指古代诗人被贬后写的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诗作,其情感倾向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沉吟苦闷型,在政治生涯上的失意,往往这些诗人无法说服自己,没办法像李白、苏轼那般,活得洒脱,其中以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为代表;第二种坚贞自守型,虽不得君王的理解,被谗言所害,蛰居异地他乡,依然坚守己志,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为代表;第三种乐观旷达型,这类诗人在现实与理想的斗争中,最终被现实打败,转而把情感寄放在山水之间。这三种贬谪诗的情感类型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占很大比重。根据教学实践,在诗词鉴赏方面存在以下三大问题:一是很多学生认为古代诗词生涩难懂,古代文人离现代人太远,思想价值观有所差异,因此而产生一种畏惧心理;二是对于诗词的情感把握不准确,往往对于一类诗词的鉴赏,学生会以此类推,把此法嫁接到其他诗词中,不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来分析诗词;三是对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理解有混淆,答题往往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根据以上三种情况,再结合教学实例,总结出鉴赏贬谪诗的“三步鉴赏法”:
一、“美读”感悟,感同身受
古诗词以优美的画面、鲜明的节奏、深远的意境、委婉的音韵给人以“情”的陶冶和“美”的享受。读是开启鉴赏之门的钥匙,教师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要引导学生真正地张口嘴,读出情感。当然,对于不同的诗风,读的语气和情感自然不同。叶圣陶曾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所以要敢于读,诗词中一切意境才会尽收心底。 二、学会情与景的“加减法”
1.哀景+哀情=壮志难酬型,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大雪寒天,英雄失路之悲。“雪”象征仕途上的坎坷,也是诗人精神世界的寒冷。
2.乐景+乐情=乐观旷达型,如:苏轼的《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一种笑对人生风雨的旷达情怀,仕途几经坎坷,已经练就了他的金刚不坏之心,摔不碎,打不破,他的诗作才给历代文人墨客以精神上的鼓舞,政治上的失意却在精神上获得了胜利。
3.乐景+哀情=自讽自嘲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月光清朗,幽静迷人的大好夜色唯独两“闲人”能看见,估计这是贬谪之后人生一大乐事了。
4.哀景+乐情=自我励志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此句中的“沉舟”与“病树”是人生一时的悲苦,诗人却坚信人生总会迎来春天,这种阿Q精神胜利法总是那么见效。 三、常见手法归类别
1.善用比兴寄情思。历史上遭受贬谪的文人都是有罪之身,其中大多数都希望能够重返仕途,再受重用,心中有苦难言,只能委婉呈词,采用比兴手法来传情达意。如宋之问在《题大庾岭北驿》中,由雁而后及人,表达群雁北归有定期,而自己却不知何时才能再来大庾岭,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的哀怨情思。
2.怀古伤今话凄凉。怀古伤今自然也是诗人们常用的手法之一,如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贾谊被权贵中伤,贬谪长沙,刘长卿被人诬陷迁谪长沙,类似的遭遇让刘长卿感慨万千。“怜君何事到天涯”,表面上是“怜悯贾谊”实际上也是“怜悯自己”。“何事”一词言明二人无罪本不该被放逐到天涯,怀古伤今,其实是于曲折处微显刺世之意。
3.妙用典故增色彩。流落异乡,俯仰于天地之间,无数曾立于天地之间成就大业的英雄人物,都成为自我勉励的不二人选,用典手法也是贬谪诗中常见的。如“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善用典故不但容易表情达意,而且能丰富诗词的意境。
“品读—会意—解字—得法”这四步教法,可以为鉴赏贬谪诗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悲剧的时代造就了乌烟瘴气的政治生涯,“忠言逆耳”成为了真理,性格太过鲜明的文人在帝王看来自然是碍眼的,流放他乡的。遭受贬谪之苦的文人,一方面为得不到君王的理解而愁苦万分,另一方面为无力回天的政治时局而希望破灭,唯有这偌大的天地自然方可容得下他们无处安放的灵魂,在这种现实与理想的斗争中,寄情山水之间总比明争暗斗要舒坦得多,才造就了这许许多多的诗坛佳作,也成为历代抑郁不得志之人的“精神解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35f46abce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