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吴冠中随笔三则》,欢迎阅读!
![吴冠中,随笔](/static/wddqxz/img/rand/big_116.jpg)
吴冠中随笔三则
生命的意象
大地上生长出无限的生命。生命破土而出,出落得千姿百态,或纤纤细草、或繁花似锦、或苍松翠柏„„然而方生方死,一切生物均从灿烂走向消亡。我感觉生命在生长,奋力地生长,朝气蓬勃,同时又感觉它们在枯萎,凋谢,生与死的线条在碰撞,在拥抱。是黑夜,是黎明,是黄昏,我从视觉美起飞,像蝴蝶,却跌入了生命的意识流中。一位友人见了这画,说像菖蒲,他出示菖蒲的照片,我看也像,菖蒲也罢,芦苇也罢,它们都是我的相识,但画笔无情,只表现生命、生死,却忘记是谁和谁的生命了。
艺术贵在无中生有
画家和作家的构思方式是不同的,后者在时空中耕耘,前者在平面上推敲。如果画家只遵循内容决定形式的法则,他的形式从何而来?内容是工、农、兵,于是千篇一律的概念的工农兵图像泛滥全国!缺乏形式感的画家,一如没有武器的战士!
“栩栩如生”,几乎成为我们赞扬美术作品的至高标准了!我并不笼统地反对模仿客观外貌真实的栩栩如生的要求,但这不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标准,更不是惟一标准,艺术贵在无中生有。酒是粮食或果子酿的,但已不是粮食和果子,酒也可说是无中生有吧!
个人感受与风格
儿童作画主要凭感受与感觉。感觉中有一个极可贵的因素,就是错觉。大眼睛、黑辫子、苍松与小鸟,这些具特色的对象在儿童的心目中形象分外鲜明,他们所感受到与表现出来的往往超过了客观的尺度,因此也可说是“错觉”。但它却经常被某些拿着所谓客观真实棍棒的美术教师打击、扼杀。
我属科班出身,初学素描时也会用目测、量比、垂线检查等等方法要求严格地描画对象。画家当然起码要具备描画物象的能力,但关键问题是能否敏锐地捕捉住对象的美。理,要求客观、纯客观;情,偏于自我感受,孕育着错觉。严格要求描写客观的训练并不就是通往艺术的道路,有时反而是歧途、迷途,甚至与艺术背道而驰!
个人感受差异,也是个人风格形成的因素之一。毕沙罗与塞尚有一回肩碰肩画同一对象,两个路过的法国农民停下来看了好久,临走
给了一句评语:“一个在凿(指毕沙罗),另一个在切(指塞尚)。”而我们几十个学生的课堂作业就不许出现半点不同的手法,这已是长期的现象了吧!
风格之形成绝非出于做作,是长期实施中忠实于自己感受的自然结果。个人感受、个人爱好,往往形成作者最拿手的题材。人们喜爱周信芳追、跑、打、杀的强烈表情,也喜爱凄凄惨惨戚戚的程腔。潘天寿的钢筋水泥构成与林风眠的宇宙一体都出于数十年的修道。
风格是可贵的,但它往往使作者成为荣誉的囚犯,为风格所束缚而不敢创造新境。
人的高贵在于懂得忧伤。人可以忍受劳累和种种不堪忍受的痛楚,却不可以忍受生活的无意义和无希望。艺术是生命海洋中闪闪发光的灯塔。安格尔说:“艺术的生命就是深刻的思维和崇高的激情。”
有了思维和艺术,人就是高贵的芦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3240e6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