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士大(dà)夫还是士大(dài)夫》,欢迎阅读!
士大(dà)夫还是士大(dài)夫
“士大夫”这个词并不陌生,但读音却不一定拿捏得准,有人读士dà 夫,也有人读士dài夫,《百家讲坛》里易中天和王立群两位教授都读成士dài夫,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应当读为shì dà fū。为什么两位治学严谨的教授所读的读音与词典不一致呢?
关于“大”字,《说文》213页有两种读音,“他达切”(dà)和“徒盖切”(dài),“大夫”一词也有两种读音,《辞海》(89版)也说得清楚:“大夫dà” , 古代统治阶级, 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因此为一般任官者之称。而“大夫dài” 则是指医官、医生,且始于宋代。
“大夫”在宋代以前都是指官职,春秋时代的“大夫” 有上、中、下之分。秦、汉时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等, 唐宋尚存“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从五品,亦称大夫,但都不是医官。 “士大夫” 这个词出自《周礼·考工记·总序》:“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 郑玄注曰:“亲受其职,居其官也。”可见,士大夫是职官,但其他典籍中有时也泛指一切官吏与王之左右。《荀子·议兵》载:“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吴子·励士》:“于是(魏)武侯设座庙廷,为三行,飨士大夫。”而《君道》又讲:“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行其所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这里讲明了士大夫指诸侯以下的官吏,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依据《辞海》和《汉语大辞典》,“大夫”既有dàfu,也有daifu音,指官职的“士大夫”中的“大”应读dà是没有问题的,而我们平时也称呼医生为“大dài夫”这与士大夫的“大夫”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根据《 唐六典》,唐代学医的人叫“医生”,(见《唐六典·太医署》:“医生四十人,典学二人。”)类似现在的“学生”一词,宋朝医事制度更为发达,医学教育有了相当的发展。负责管理医疗行政的官职很多。宋制翰林医官院医官就分七级,而官职就更多了,有二十二种,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和安郎、保安郎、翰林医正、翰林医痊、翰林医令、翰林医诊、翰林医学等。而且,中国古代有以称呼官职代替人的“代位”现象,如称杜甫为“杜工部”,韩愈因为官至吏部侍郎 ,世称“韩吏部”。所以,“大夫”就是当时医官的头衔。但为什么指称医生时的读音变成dài,有一种说法,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因为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北方地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 dài,而不读 dà。
另据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的第三笔《医职冗滥》里面说: 宋代医官别设官阶,
有“大夫”、“郎”、“医效”、“只候”等名衔。 所以后来就称医生为“大夫”或者“郎中”。称“大夫”算是医生里面最高级的了,所以也带有一种尊敬的意思
医官中也有“郎中”一职, 也有人把医生称作“郎中” 。比较常见于南方,郎中本
来也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也始自宋代。不过, 在我国古代的笔记或小说里, “大夫” 和“郎中”也略有区别。一般设馆行医的称为“大夫”,草药店或串街行医的称为“郎中”。 依次判断,“大夫”本来是官名,宋代以前就读dàfu,宋以后,“大夫”从官职的名称演化为可以用来专门指称医生,读音也发生了变化,读作“dàifu”,所以两个词条,有一定的渊源。
注:
《汉语大辞典》 第三卷下册 1326
[大夫dafu]:①古职官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唐宋尚存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明清主废。
②爵位名,如秦汉份爵位为公士、上造等二十级,其中大夫居第五级,官大夫为第六级,公大夫为第七级,五大夫为第九级。
[大夫daifu]:①宋医官别设官阶,有大夫、郎、医效、只侯等,见宋洪迈《容斋三笔·医职冗滥》,后称医生为大夫。
《辞海》(合订本)83年中华书局重印版
[大夫]:……清代文官阶有正一品至从五品,亦称大夫。
旧制太医院长官位视大夫,今北人称医生曰大夫,本此;大,俗读如代。
《古代汉语词典》
[郎中]:①官名,始置于战国,职掌侍卫。秦汉沿置,内充侍卫,外从作战;晋至南北朝,为尚书曹司的长官;隋唐以后,六部都设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②宋代以后对医生的称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2d71a22f7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