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美文17:被放逐的阳关

2023-04-22 15:01: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名家美文17:被放逐的阳关》,欢迎阅读!
阳关,放逐,名家,美文
名家美文17:被放逐的阳关

被放逐的阳关

我心里,总记得一幅画面,圆月,雪野,戈壁,孤烽,一行脚印,三个相伴而行却又孤单的人。

十年前的一个冬夜,应朋友邀请,宿于阳关脚下的小村里。 三个好友对酌一壶淡酒之后,夜已深沉,看窗外月明如昼,遂欣然起行,踏雪寻访阳关。

万籁俱寂中,我们踏雪的脚步声惊动了农家后院里的狗,吠声便连成了一片,刺破了寂静的夜,吓得本就稀疏的星星们也仿佛在颤抖,好半天才停下来。

远处,墩墩山上那座残存的烽燧显得那么孤独,周围四野平旷,更远的山默立在远处,一轮明月高悬空中,当大汉的辉煌逐渐远去,曾经是如咽喉锁钥的玉门关、阳关便也寂寥了下来。士兵们不再从这里出征了,屯守这里的人们也逐渐凋零,汉家以后的帝王都将经营的重点放在中原,阳关便不再那么重要了。其实,原本驻守这里的大多都是些被放逐的人,譬如那个守在渥洼池边发现了天马的南阳新野小吏暴利长,被充军发配到这里的他始终想回到故乡,于是,抓住了一匹枣红色的奇马,编造了一个奇异的故事,献给了喜爱宝马的汉武,遂得以回归故土。人生就是这样,被放逐的人心却永远思念着自己曾经的故乡,哪怕那里留给自己的都是伤痛。可更多的人,没有回去,他们永远的守在了这里。大漠万里长风日日吹蚀,戈壁炎炎烈日天天炙烤,就连戈壁滩上的石头都被风化剥蚀成一粒粒细沙,金戈铁马不再从这里出发,战鼓不再响起,曾经的阳关城只留下一片古董滩证明自己的存在,但阳关依旧坚守着,千年来从未移动自己的脚步,仿佛还在守着汉家的那个梦。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垂垂老矣的班定远苦守在西域,东望时,玉门关便成了朝思暮想的梦,关内,哪怕只是一小块地方也是最近的故乡,仅是念念名字,都觉得那么亲切。也许,正是有了他远离故土的坚守,阳关道才得到了安宁,才成为东西交通


的大道坦途。从这个意义上说,阳关、玉门关便不仅仅是一座关城,那是汉家辉煌的纪念碑,写满了千万将士醉卧沙场马革裹尸的悲壮,写满了长安万户捣衣声中的苦苦思念,写满了戍关征人春风吹度的盼望,也许正因为这一点,大漠的风虽烈,吹折了荒原的白草,掩埋了将士的枯骨,远去了楼兰的歌吟,却在阳关脚下俯首称臣。

思想着,我们已走到了阳关脚下,仰望阳关,他恍若一位身着铁甲的将军,站在龙头山上,驻剑而立,看天地苍茫,万里雪飘,寒风虽刺骨,他却浑然不觉,他在想些什么?是思念故乡的妻儿,还是运筹下一场战争的谋略?而他这一站,就是千年,就将阳关站成了一座永远的纪念。

我们站不到将军的高度,但站在沉默的将军身边,一样可以俯瞰整个戈壁,昔日这里或许曾经是征战不息的边关要塞,而如今,这里一片寂静,甚至听不到风吹的声音。不息的厮杀都已停息,无休的征战都已远去,长眠的将士们终于可以安眠……

在边关这个概念上,阳关确乎被放逐了,但他所蕴含的那些深厚底蕴永远坚守在这里。更何况,阳关还是一座文化的纪念碑,且不说他在中西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文明传播中的重要位置,也不说著名的乐曲《阳关三叠》,仅仅是翻检中华的诗行,阳关的身影都屡屡出现。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写阳关的诗句是南北朝庾信。看看他在《燕歌行》中的这几句:“属国征戍久离居,阳关音信绝能疏。愿得鲁连飞一箭,持寄思归燕将书。”在这里“阳关”和“属国”已经成为诗歌的一种意象,都是指边塞之地,都用来寄托思归的苦盼。“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重别周尚书二首》其一)更是将这种情绪渲染到了极致。生于南方,羁留北地,远望故土,山重水隔,便拿了这出塞之地来寄托心中忧思。他何曾去过阳关啊,就像我们经常说“爪哇国”,但我们从未去过爪哇国。他之后,阳关的诗便多了起来,但那些写诗的人其实都没到过阳关。最著名的当然是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了,在敦煌,哪怕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妇,都能随口吟出这两句来。苏轼、黄庭坚,还有陆游,都仅仅是凭借看到的一幅《阳关图》,便写出了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2d0aa62b6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