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元宵节吃汤圆的由来_元宵节为什么吃汤圆_元宵节》,欢迎阅读!
元宵节吃汤圆的由来_元宵节为什么吃汤圆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观灯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元宵节吃汤圆的由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便便汤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元宵
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八八0—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至少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刘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
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
还有更久远一点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
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性大发。人们就东家请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们全疯了!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玉帝闻奏,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28cd9a874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