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从《近思录》谈起

2022-07-19 04:59: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从《近思录》谈起》,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谈起,重新,认识
朱高正: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从《近思录》谈起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台湾云林县人,朱熹第26代嫡孙,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他是台湾地区前“立法委员”,民进党创党元老之一,却又是最激进地支持两岸统一的台湾政治人物之一。

其德文学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1990年出版后,被全球哲学权威刊物《康德研究》季刊评为当代研究康德法权哲学之必备著作。1995出版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及《易经白话例题》《周易六十四封通解》被《书目季刊》评为现代最佳易学著作,并将之程颐《伊川易传》、朱熹《周易本义》两本易学名著并列。《易经白话例解》收录在《易学智慧丛书》中,该丛书被评为当代易学优秀出版品。朱高正作品精选集《纳约自牖》亦已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著作:《狱中自白:论台湾前途与两岸关系 《和平革命》《康德的人权及公民权学说》《走在理性的钢索上》《周易六十四卦通解(线装版) (精装)《中文化与中国未来》《朱高正讲康德》 等。

讲座主题介绍

提及传统文化我们是否知之甚少,误会了传统的真谛?说到现代社会们是否行之过急,忘记了心灵的所在?成长路上,我们是否因为不知甚解,疲倦于思考传统文化,失去了对她的热情?

就此话题,10月8日晚,朱高正教授在哲院报告厅为武大学子带来一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从《近思录》谈起”的主题讲座。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近思录》谈起,重新探索传统文化背后的奥义,寻找那不曾褪却的文化价值。

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及兴趣 四十多年前,在朱教授读高中的年代,学校每个星期都会让学生花至少两个小时读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像《论语》《孟子》等,而且教这门课的老师讲解这些经典的水平非常高,足见当时台湾地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大约十年前,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论语》时,很多大陆朋友问他觉得于丹讲得怎么样,朱教授说:“要是我,推荐台湾当时的高中语文教师,800个讲得都比她好,一点都不困难。

老师讲到,高一时,自己80%的时间都花在数学上,在后来学校让他们读《论语》时,他满腔愤怒,他不懂为什么学校要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在一个老头的言论上。直到高一下学期,随着对《论语》逐步了解,他才渐渐对《论语》产生浓厚兴趣,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他开始觉得孔子的话实在是有道理。从起初的不理解到现在的全心投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导演了这一切,他越来越了解孔子,越来越喜欢孔子。“有些人,不了解孔子而批判孔子,你不觉得很荒唐么?”除去兴趣,朱教授对孔子更多的是仰慕,这点从他给自己第一个儿子命名为“仰丘”就足以见得。

《近思录》是依朱熹、吕祖谦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著作,从宇宙生成


的世界本体到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发展成熟的理论形态。《近思录》内容摘自《周易经传》《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朱熹取此书名的用意在于,把《近思录》当作学习四子著作的阶梯,四子著作又为学习《六经》的阶梯。

初涉《近思录》时,看到首页的太极图说,他曾三次昏倒。后来他从第十卷的“君子处世之方”看起,深深被《近思录》吸引,他觉得,这一辈子他从没看过这么好看的书,一本《近思录》,他在首次邂逅后36年才慢慢读懂。

二、传统文化的意义及魅力

2500多年前的东西,在今天依然受用。修身、养生,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妙招。 孔子说:“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出自《周易》)意思是 德行浅薄而地位高贵,智能低下而心高志大,力量微弱而身负重任,这是很危险的,这样的人鲜有成世的。这告诫我们要有自知之明,要量力而行。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用现在的话来讲:在跟上司相处时要恭敬,但过于恭敬就成了谄媚;对自己的下属要亲切和气,但过于亲切就显得随便。行举止讲究的是一个“中”字。“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宜适度,无过与不及。“中则天下太平。”传统文化讲得最多的就是“中”字。

《黄帝内经》提到:春夏,夜卧早起;秋,早卧早起;冬,早卧晚起,闭待日光。因此,“每天固定时间起床,这是不健康的生活状态。”生活规律应随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而作适当调整,做到天人合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意为: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后引申为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朱教授在解释这句话时谈及了自己的理解:“我们要用小人来磨君子。当你身边有水准太差的小人时,先不要忙着生气,小人可以砥砺你,让你早日成圣。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过去,要想了解自己,就去了解自己的过去,从过去中反省检讨自己,超越过去,就是创造自己。这也是传统文化教给我们的道理。

现代大学生,无论专业,必读的7本著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在现代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好好把一部经典读好,不求多,不读杂,先通一经,行有余力再读其他经典,终身受用不尽。万万不可盲目追去数量,读多不一定好。脑筋不是用来记东西的,是用来理解的,勤于思考。多思考,你就会变得敏锐,敏锐到了极致,你就成了圣人。

现在人关于儒学的一个误解就是认为我们要用儒学去规范他人。“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当看到这句话时,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家人该怎么怎么样,很少能马上就想到自己。事实上,儒学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当你发现周围的人做得不够好时,你要反省你自己,而不是用经典去要求别人。

三、传统文化在今世的重要性

一项在英、美、日、中、俄、韩等国家的调差发现,英国小孩的功课最差。


这是为什么呢?研究表明,英国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浅。儒家思想非常重视的两点就是家庭观念和子女教育英国父母宁愿将钱花在旅游上也不愿花在子女的教育上。而且在英文中,对于亲属的称呼简单至极,而中文对亲属的称谓是最完善的,这就让孩子和家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浓烈,子女和爸爸妈妈及其他亲属之间比较亲切,家庭凝聚力就高。举个例子,俄国人去美国,十年之后他会认为自己是美国人。中国人去美国,十年之后他依旧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鸦片战争以来,传统文化的地位一再滑落。在救国的道路上,自强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失败之后,国人把矛头指向了传统文化认为就是传统文化拖了中国发展的后腿,它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绊脚石,中国要雄起,就必须摒弃传统文化在此种思潮的影响下,传统文化渐渐失去了它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这也就是今天大家都不懂传统文化的原因。朱教授说:“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就是否定你的祖先,就是否定你的根,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啊。上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亚洲四小龙”,它们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国家,它们的发展都有儒学思想的底色。”由此可见,倡导传统文化跟实现现代化根本不相悖。 古人用几千年的时间给今人沉淀了一笔无价财富,修身,治国,平天下,处处可行。虽不说将传统文化吃遍吃透,但最起码今人要了解自己的文化而不是去摒弃、崇洋媚外。不知之而否之,这是最大的愚钝。选择一本经典,花一生的时间将它读透,这,并不是奢侈。

选择一个晨风徐来的闲暇早晨,捧一本《中庸》,细细评味其中奥妙,任时间飞逝,伙伴飞驰。让被快节奏拖累的心稍稍休息一下下,此毕,再怀抱一颗被静下来的心,投入到正轨的生活,这,未尝不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26f974202020740be1e9b9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