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气和节日汇总》,欢迎阅读!
节气和节日
1、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释义: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太阳到了北边太阳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北回归线)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1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太阳到了南边太阳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南回归线)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2、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大年三十)、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等。
◆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习俗:守岁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宋)《元日》 ◆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 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习俗: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赏花灯等。
◆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现大多和清明寒食一起过的习俗)。
来源: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唐)《寒食》 ◆
清明节: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习俗:扫墓、踏青。
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唐)《清明》
2
◆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等。 诗句: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北宋)《和端午》 ◆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来源: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七夕节本名乞巧节,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习俗: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 ◆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习俗:吃月饼、赏月。
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宋)《水调歌头》
◆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习俗: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阳糕 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唐)《九》
◆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当年十二月是 小月则在廿九,逢大月则在三十。“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习俗:北方风俗大致为包饺子、蒸馍等;南方各地则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25ada4675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