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孟子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与大同社会的关联》,欢迎阅读!
论孟子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与大同社会的关联
儒家的两大代表人物,孔子与孟子,他们各有其主张,虽然本质大体相同,但在具体的思想方面却是不同的,他们的思想各有特点,主张也不尽相同。孟子的主张相较于孔子的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两者的思想任然具有关联,在很大的程度上本质相同。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性善论,延续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从经济,思想和政治三方面来构建一个衣食富足,君民同乐的和谐社会。经济方面,孟子注重民生。他主张统治者要施仁政,爱惜民力,轻徭薄税,不违农时,不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不饥不寒,衣帛食肉”。在思想方面,孟子注重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忠信孝悌的优秀品格教育百姓,让天下归心。在政治方面,孟子注重“仁”政,民贵君轻。他认为上层贵族的奢靡浪费造成了黎民饥寒交迫的事实,统治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求统治者要解决这样的现象。并且认为统治者应停止无休止的征战,让利于民。如此,便能使国家强大。“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是孟子对于自己理想社会构想的具体呈现。
孔子所提倡的“大同社会”,主要思想是“人人为公”。孔子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华民族应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大同”是“仁”的最终归途。“大同思想”是中国的乌托邦思想。《礼记·礼运》中这样说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与地也,不必藏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儒家大同的理想没有私有制,人人为社会劳动而不是为己;老弱病残受到社会的照顾,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特权和世袭制,一切担任公职的人员都由群众推选;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对外讲信修睦,邻国友好往来,没有战争和国际阴谋。儒家的大同理想比较详尽,比较完整,更美好,更诱人。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他的思想传承于孔子,但在他这里有了长足的发展。虽然孟子的理想社会与孔子的大同社会不尽相同,但两个思想都强调了“民为本”这个思想,以民本思想为主而产生的理想社会的构想。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的德政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保民”,“养民”和“教民”是孟子提出的施行仁政的具体纲领。孟子的仁政思想相较于孔子是有进步的,虽然二者的本质也是殊途同归,但在动乱时代诸侯称霸的诱惑是谁也抵挡不了得。孔子提出的大同是完全“乌托邦”的思想,孟子的思想虽有一定的空想性,但在具体实施之下相较于大同思想更有希望实现。儒家的理想社会思想在荀子时基本完善,儒学也成为了以后各个朝代的传统。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处在一个变动和解体的状态之中对社会政治秩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形成了“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同乐”的社会风尚。孔子曾说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顿。”而在孔子看来,只有解决了庶民百姓的生计问题,消除了社会贫富不均现象,才能够使社会达到稳定、和谐的局面。可见,关心庶民百姓的生存条件、生活状态一直是儒家“大同”世界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在其理想社会的构想中同样把儒家“大同”世界这一思想主题作为自己的题中应有之义。孟子针对当时的战乱不断,庶民百姓“仰不足
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的悲惨局面,提出要让百姓做到“养生丧死无憾”,而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制民恒产”的问题,所谓的“制民恒产”就是为百姓提供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这是百姓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便成为孟子推行仁政的要务。然后,要从解决经济为题入手,从解决百姓的实际生活需要入手,如果经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民众定会“死徙无出乡”,继而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破坏社会道德的事情来。其次,要对人民进行教化,以便于提高民众和社会道德的水平,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最后,统治者应施行一些积极的社会政策,例如:积极地养老政策,使老有所养,以便实现孟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积极的土地政策,所谓的土地就是孟子所谓的“恒产”,在以农耕为基础的中国社会,土地无论对广大的民众还是对国家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积极的渔业政策,就像充分利用土地一样,以便达到“鱼鳖不可胜食也”的局面;积极的林业政策,与土地政策、渔业政策一样,孟子也提出了这一政策,在孟子的意识中,林木并非永久性资源,不可无节制的砍伐,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时令进行砍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材木不可胜用也”的局面。只有施行这一系列的积极政策,儒家的“大同”世界和孟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才会实现。
如今的我们任然对于这样的理想社会充满了憧憬,孟子这样的儒学大家值得我们去铭记,他的思想为我们的今天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2333ce3a0116c175e0e4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