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卡农》,欢迎阅读!
从小时候起就喜欢听轻音乐,古典音乐欣赏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艺术范畴的东西本不是我的专业,但是自己时常看相关方面的书籍。最近被傅雷的艺术修为深深感染,连读了他很多关于艺术方面的书籍,窃以为自己还是有点长进的,虽不是很有心得,但是自己还是想写出自己的艺术感受和观点。而古典音乐对于陶冶人的性情又是极其重要的部分,所以自己预备写下十首古典音乐的艺术鉴赏。以慰藉傅雷先生的艺术熏陶和教导。
前言:以我个人拙劣的音乐观而言,古典音乐,是众多音乐类型中最能增加人生性情,陶冶思想情操的。比之于时下流行之粗俗不堪的音乐,这些永恒的经典。而流行之粗俗鄙陋音乐唯有望其项背之功了。人们生活在经典之中,是人生莫大的幸福,没有理由去埋怨生活,因为有音乐、音符跳动在我们的心间。
在正式谈《卡农(小提琴 版)》这首曲子之前,我觉得有必要谈谈关于“卡农”音乐背景的相关介绍。当然是我所了解到的音乐知识的范围内,我知道尽管很局限。
第一点:“卡农(Canon)”这个词原意是指教规、宗教法规、规则或者经典之意,在音乐上是指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各个声部有规则地互相模仿,也就是后面的声部按一定的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叫做“卡农曲”。我们经常听到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
第二点:《卡农》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人们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被改编成现代乐曲后,曾称霸美国公告牌流行音乐排行榜长达百周以上,《卡农》仅仅是一首全长仅5分钟左右的音乐小品,但它却带来了327年的奇迹,而且还会经久弥新。
第三点: 《卡农》最原始的版本今天已无缘听到,但后世名家的不断演绎却不时推出《卡农》的绝美乐章。许多交响作品里都会用《卡农》的技巧部分,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等。1966年的维也纳音乐节上,大指挥家卡拉扬带来的《卡农》版本加入了一把小提琴。1985年,钢琴名家George Winston的《December》问世,带来了他独自改编的钢琴版本《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使得钢琴演奏《卡农》的浪漫风广为流行。
第四点:历史上所有的卡农曲当中,帕海贝尔《卡农》最为著名,一般人说起《卡农》都是指这首。这首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个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个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能御简如繁,作者可以说已臻化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卡农是一种音乐体裁,在卡农中最广泛为现代人所知的是约翰·帕海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创作的《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Canon and gigue, for 3 violins & Basso Continuo in D major, T. 337),作品编号:T. 337。通常人们更多的关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农,并简称为《D大调卡农》(Canon in D)。音乐家帕海贝尔是当时在德国J·S·巴赫出现以前最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他有大量的管风琴作品。他与J·S·巴赫的父亲私交甚好,是巴赫姐姐的教父,他是巴赫哥哥的老师,而巴赫的音乐启蒙来自于他的这位哥哥,所以帕海贝尔也能算是“音乐之父”J·S·巴赫的师祖。 好了,相关的音乐知识背景我已经普及完了,希望在我赏析《卡农》的时候不至于听不懂或糊涂,当然鄙人也不尽然高明,请方家指教。我所要鉴赏的《卡农》是约翰·帕海贝尔版本,小提琴演奏的,大约创作于1680年。帕海贝尔是德国巴洛克后期著名的作曲家,为此而名垂后世。
赏析部分:
小提琴演奏的《卡农》,旋律舒缓、韵致极美,让人在优雅闲适的环境中体味平淡的乐感。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听到《卡农》,心中不免会生发出一中内心的安宁和恬静,或许你的生活平日繁忙,显得略微浮躁,在《卡农》中自会体悟节奏的深情,和缓慢的跃动质感,在自己的内心会无时无刻泛起种种对生活光明的向往,不会令你在忙碌的、节奏感极强的社会中有任何被“生活拉拽”的感觉,这就是《卡农》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蓝调(D大调小提琴奏乐)之下,为生活的美好中感召着每一个为灵魂救赎的“求索者”。我们中国的音乐和文化都是“内发生”的,“自我感悟”的,绝不像西方式的逻辑先念,不是非常讲究思想和情感的体系性,这样的文化特质也付诸于音乐创作。但是我觉得《卡农》是一个特例,因为整体感知《卡农》的章节和乐感,会得出这样一个普遍认可的结论,那就是《卡农》很适合于中国人或是东方人的审美情趣、审美取向,即体验式、感悟式的。当帕海贝尔创作《卡农》时,就是自身在对生活的种种砥砺感悟之后生发出这样一种“真理化”的音乐情怀,平淡、悠长、充实、质朴,旋律和音符之间形成了天然的和谐,是极具“冲和”之气的乐曲,它与我国十大古曲之一,嵇康曾今慷慨赴死时演奏的《广陵散》是相反的乐感色彩和实质性的内容,《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而恰恰相反的《卡农》,是极具柔和音色的,在整个《卡农》中所要传递的是对人生长存的温情的探索,对人们的生活很有感召力,能够在困倦之时感受一份“宠辱不惊”的夯实、淡然、豁达之感。
帕海贝尔,确实是一个真正生活的智者,懂得如何来充满“乐感精神”使自己和他人“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之上”,我们需要这种音乐传递一种“罗曼蒂克”式的情怀和生活哲学。
在音乐中,《卡农》的前奏是由钢琴浑厚的阶音来缓缓的进行,在此给人一种不失厚重的感觉,让人会“如细水长流般”静静的,怀着释放的心情,胸中不会有那种节奏感很强,很激越的那种“疾行之感”。顺着演奏者和曲调的进行进入到那个音乐的世界,“渐臻佳境”,如临云山雾海一般的畅快,仿佛春日晨光熹微之时,立于泰山之颠观看此景,犹如耄耋之年的“钻石夫妇”携手在夕阳的沙滩边慢慢的行走,如此这般淡然,眼看这平凡如此真实。或许如《幽窗小记》那句千古的诗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意境或许如此一般吧!而《卡农》随后的音乐内容才“全景式”的慢慢展开,钢琴依旧缓缓进行,只是以此为“底音色”,做一小提琴的辅助,韵调的相互陪衬,达到整个乐章的和谐之美,在音符同步之时,用“复调”的方式小提琴连同钢琴一起,将整个乐章优雅的演奏完毕。它本身的作曲意境就已经充满了一份对人世的参悟之感,若用我们东方哲学的智慧来说,《卡农》本身就已经是颇具“慧”音的,将人们普遍内存的真、善、美等人性的“慧根”充分的唤醒,它充当的是一种“萌发乐感、萌发真性情、参悟人生”的良好的音乐媒介。在此,我不想把纯粹的音乐,内心真实的文化品性与儒家那套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教化”两相比较,我在此探讨西方古典乐绝对不想把“干净”的音乐鉴赏同“教化之功”又相互混谈了。这是缺乏乐理修养的行为,也是得不到纯粹音乐感化的。《卡农》给予我们的是启迪人生的哲学智慧,我们都生活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只有在我们人世砥砺之后方能参悟此理,而一切的“有为之为”实乃佛家“破除我执”之外的悖论了。《卡农》其实是很简单的五分钟曲调,在这简简单单的五分钟之内,它能赋予你什么样的意义,它给予你精神世界如何的滋养全在于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以及对人世生命的参悟能力,我想只有真正懂得《卡农》的生命意义之后,它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曲子。我们的生命其实又何尝不是一首简单而复复杂的曲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22fb7bf65ce0508763213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