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画本一律?——从元代诗书画大家赵孟頫说起》,欢迎阅读!
诗画本一律?——从元代诗书画大家赵孟頫说起
作者:黄柳慧
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11期
摘 要:赵孟頫是元代文艺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元初诗坛巨擘,其书画创作又改变了整个时代的艺术风尚。从历史眼光看,他的绘画造诣最高,扭转了前代精微细丽的画风,开启元明画散淡天真、崇尚“神逸”之门。作为诗书画兼备的全才,他秉承“诗画一律”“作画贵有古意”“以书入画”的理念,力求打通诗书画三门艺术的界限,给予绘画全新面貌。这种实践,于绘画而言是成功的;于诗歌而言,却使得诗歌过于追求画面效果,有损气格。
关键词:诗画一律 诗中有画 古意
在中国古代的诗画理论中,“诗画一律”是占主流的。这也是中国艺术重神轻形在诗画方面的反映。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绘画则以“神韵”为最高准的,强调精神境界的传达。中国画所表达的最深的心灵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 , 在此基础上,诗画的靠拢是必然趋势。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曰:“书画异名而同体。”自北宋苏轼在《书邹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中提出“诗画本一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画意》中提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后,诗画异体而质同的理论大倡,至赵孟頫而得到全面实践。但诗与画,原本就是审美范畴截然不同的品类,夸大二者共处,一味混融,并不利于诗歌绘画的发展。细究赵孟頫的诗歌和绘画创作,绘画素养使其诗歌不自觉地关注画面效果,离其所推崇的汉魏晋唐气象尚远。虽然“诗中有画”,却非佳作。
一、“诗中有画”有损诗境
钱锺书曾云:
元人之画,最重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主;元人之诗,却多描头画角,唯细润是归,转类画中之工笔。松雪常云:“今人作画,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吾所画似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与其诗境绝不侔。钱锺书援引赵孟頫与元代诗人贡性之的咏春题材诗作为例。赵孟頫《松雪斋集》卷五《东城》绝句如下:
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
贡性之《涌金门外见柳》:
涌金门外柳垂金,三日不来成绿阴。折取一枝入城去,使人知道春已深。钱称“赵设彩纤秾,贡诗着语简逸,皎然可辨,几见松雪放笔直干耶!东坡所谓‘诗画一律’,其然岂然” ,实为行家之语。
但有趣的是,赵孟頫在诗歌创作中并未主张追求“设彩纤秾”“诗中有画”的纤丽风格;相反,他在创作中学习汉魏晋唐气象,推崇汉魏晋唐重情性、重神韵的诗歌特质,对于元诗“宗唐得古”,形成“雅正”的时代风貌有巨大推动作用。其古诗深婉沉挚,颇有魏晋遗风:
美人隔秋水,咫尺若千里。可望不可言,相思何时已!庭树多落叶,日夕秋风起。……(《美人隔秋水》)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古语已云然,见事苦不早。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罪出》)
但一旦在诗中描摹景致,却多有“设彩纤秾”“描头画角”之感,对色彩、细节敏锐非常,繁复的意象甚至影响诗歌情感的连贯。如:
二月江南莺乱飞,百花满树柳依依。落红无数迷歌扇,嫩绿多情妒舞衣。金鸭焚香川上暝,画船挝鼓月中归。如今寂寞东风里,把酒无言对夕晖。(《纪旧游》)
同是改朝换代后追忆旧日,南唐李煜只用一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似轻实重,惊心动魄尽在不言中。赵诗却摄取多个意象,从花红柳绿的自然之景到美人歌舞,再到“金鸭焚香川上暝,画船挝鼓月中归”,全诗如一帧帧流丽婉转的彩图,喧嚣喜人。但纷杂涌来的意象、丰富的典故,都冲淡了诗人表达的流畅与诗歌的气韵。
身为诗书画兼擅的全才,赵孟頫在绘画上的造诣公认最高。而诗歌作为时间艺术,在空间的传达方面先天不足,以诗歌写景、再现景物必然有所缺憾,丹青圣手的职业视野使他不自觉地希望能够弥补一二。因此,主张“高蹈魏晋”“必守唐法”的绘画大师,出现了与画境“绝不侔”“描头画角,唯细润为归”的诗歌。这种画面效果,除了上文的傅色、工笔细写的手法外,还包括光影相称、讲究空间结构等手法。例如“山光艳桃李,涧影写松竹”( 《偶记旧诗一首》)、“夕虫鸣阶砌,孤萤炯丛薄”(《庆寿僧舍即事》),诗中明暗相称,色彩随时间变幻,极富画意。而对于空间布局的引入,以这首《清河道中》为例:
扬舲清河流,开篷素秋晓。斓斑被崖花,委蛇顺流藻。天清去雁高,野阔行人小。故园归有期,客愁净如扫。这首诗歌可以跟赵孟頫诗论相近的好友戴表元的《舟中望紫岩》对看:
近山如画墙,远山如帚长。我从云中来,回头白茫茫。惜去乃尔觉,常时自相忘。相忘岂不佳,遣此春怀伤。飘洒从何来,衣巾湿微凉。初疑雨风集,冉冉游尘黄。无归亦自可,信美非吾乡。登舟望东云,犹向帆端翔。
戴表元仅仅用首联勾勒两岸之山,简洁明了,全诗一气呵成。赵诗却如镜头般精准捕捉景象:先是小舟在河中初发,晨景可人,河岸上山花斑斓,随河水、水草蜿蜒一路;然后视野推远,诗人以“天”“野”为无边的大背景,以“天”之“清”来突出雁飞之高远,以“野”之“阔”来反衬行人之微小。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了山水画法的“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透视法。其中,“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恰如“天清”句,“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恰如“野阔”句。如此,以山水画构图之意展现诗中景象,诗如画,亦写出了画中的错落感、层次感。论诗中有画,赵诗无疑胜出,但就诗歌品格而言,戴诗沉挚流畅,气高格古,赵诗可谓“描头画角”,格局和感染力都稍逊一筹。
诚然,如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所言,人们无法否认各种艺术都力图互相转接效果,并在相当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无视艺术特质,一味混融,是不可取的。从赵孟頫的创作实践看,诗画并非一律;他们或可互相借鉴的领域,是有限的。“诗往往有很好的理由把非图画性的美看得比图画性的美更重要”。 一首诗之所以称之为好诗,有可能是在“立象尽意”后兼具画意,但片面追求诗中有画,甚至无意中突出诗歌描摹景物的功用,往往更容易陷入舍本逐末之境。
二、“画中有诗”,“古意” 拓展绘画表意功能
赵孟頫之诗,总体上并未从他的绘画素养中借力,但赵孟頫之画,可谓融合诗意、书意,于诗歌和书法的意趣提升品格,全以寄兴写情之意旨,以求神逸气趣之所在。与宋人以理念为立脚,以真实物象为基础,以求神情气韵之所到者,大不相同。明代张丑称赵孟頫“下开元明神逸之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204d12c15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