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理论与实践——评《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

2023-05-23 19:27: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风险社会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理论与实践——评《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欢迎阅读!
舆情,突发事件,突发,应对,实践
风险社会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理论与实践——评《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研究

作者:胡亚云

来源:《传媒 2017年第20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突出,社会不确定性增加。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为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了挑战。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网络社区、自媒体、社交媒体异常繁荣,这造成网络舆论呈井喷之势。几乎所有公共事件都受到网络舆情影响。从2003年非典爆发、孙志刚事件到2008年汶川地震,再到2016年山东爆发的疫苗案等大大小小突发公共事件,不断挑战着整个社会的治理体系,为社会的舆情应对带来新的挑战和要求。

互联网时代,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特殊的公共性质,而被民众普遍关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又让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变得更及时、更快捷、更广泛、更全面,由此所产生的舆情信息数量与数据也越来越庞大复杂。互联网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在突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中占据着基础性和关键性位置。这成为影响舆情处置的重要因素,它的加入或推动舆情处置,或干扰舆情处置,为公共事件的舆情应对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因此,如何认识、顺应、驾驭和掌握网络舆情,成为能够实现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的决定性因素。在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的情况下,党中央更加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视舆论引导。网络舆情应对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关系到人民祸福。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处置好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就成为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焦点。由人民网副总裁官建文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7月出版的《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研究》一书,从风险社会和现代社会治理视角出发,结合国内外突发公共事件媒体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策略,重点分析国内突发公共事件舆论生成的认知机制和心理机制,并对当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的方法策略、效果评估体系建构和平台建设等进行探索,为当前网络舆论引导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案例借鉴。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重点对当前社会的基本理论网络舆情应对的出发点以及国外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作者以风险社会理论为基础,认为现代社会一个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风险社会。他借用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的判断,认为在现代条件下,风险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呈现出社会性、全球性和人为性的特征,而越来越多的人为因素渗透到风险当中。风险社会导致现代社会始终处于不确定状态,天灾与人祸并存也造成了风险处置的高度复杂性。就我国而言,转型时期的中国矛盾多发,风险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而突发公共事件是当前我国社会风险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各种社会矛盾尖锐突出,引发各种公共热点事件;维权意识的不断增长与利益诉求渠道不通畅导致的矛盾而引发情绪发泄型公共事件;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引发的暴力事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引发的大量群体性事件等。

这些突发性事件对现代社会治理体系造成了挑战,它需要在社会治理中更加重视多元主体之间的协作共同应对。风险社会中,社会治理的重点在于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因为互联网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加大了对现代社会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的难度,同时这也为公共事件的治理提供了新手段,能否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实现舆情应对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对突发公共件治理的结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治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

为此,作者进一步分析国外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体传播情况,为当前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媒信息传播提供了有力借鉴。作者通过建立模型、实证分析等方法,对国外传统媒体报道和新媒体报道突发公共事件分别进行了分析。以2012年的“桑迪”飓风报道和同年伦敦骚乱报道为例,作者认为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成为突发公共事件消息的第一发布者,它造成了突发公共


事件信息传播的发散式演进,把传统媒体报道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控-对策”模式引向“参与-行动”模式。但这也带来了新问题,例如,信息及时性与准确性的冲突、虚假信息的传播、个人视角与公共视角的冲突以及参与行动和客观报道的冲突。这不仅在实践上有害,还可能动摇新闻报道的基本理念,如客观公正等。为此,真实准确、依法公开、人本主义和国家利益至上等原则就成为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基本原则。

该书第二部分,作者对国内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演化规律、舆情生成机制等进行分析,认为当前国内外突发事件舆情生成发展研究主要有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三种视角。作者将框架理论分析引入对突发公共事件舆论生成的研究中,认为突发公共事件舆论生成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对个体认知框架的一种激活。当类似的事件发生时,网民会根据角色的熟悉性,将其带入人制框架,从而对事件的性质做出判断并加以传播。而不同主体网民的议题框架各有不同,并在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明显分化和差异性。在此过程中,网民的认知框架成为真正左右舆论议题结构演化的决定性因素,而网民的认知框架包括高下立见的对比框架、矛盾对立的归因框架、愤怒调控的情绪框架和双向分流的议题框架,他们都影响着舆论的生成和走向。

在框架分析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网民在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形成中的心理作用机制。为此,作者从现实背景理论背景分析,提出问题、实施研究,再到数据分析和对结论进行讨论与解释,主要采用文献研究、问卷研究和实验法三种方法。研究发现,愤怒与焦虑情绪容易导致舆论的发生,造成舆论传播的倾向性。而不确定性导致压力以及处于经济目的的功利性动机也是引发舆论传播的重要因素。为此,应当按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情绪和认知路径规律做好新闻报道和信息沟通,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舆情引发的次生灾害。

第三部分,作者重点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应对方法与策略、效果评估体系建构和效果评信息平台建构等进行了探讨。这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为舆情应对与引导提供了方式方法。在应对方法与策略中,作者认为针对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坚持统一领导、公平开放、实事求是、扩大共识和群众中心的基本原则,以分级应对、分类应对、分期应对、分区应对和分角色应对为基本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作者具体分析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基本流程,包括监测预警、研判通报、处置应对、善后修复和总结反思五个标准流程。

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的效果评估体系上,作者将其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舆情处置和社会评价两个指标。前者又可以分为信息发布、事件处理、舆论回应、媒体运用、形象修复这几个二级指标,占舆情应对效果评估权比重的60%。而社会评级指标又可以分为社会认可度和社会情绪两个二级指标,占舆情应对效果评估比重的40%前者重点衡量了回应信息发布的速度,事件处理是否得力,舆论回应是否积极、媒体运用是否得当等问题,后者则重点在于衡量媒体、意见领袖、民众等对事件处理的认可度,以及事件处理后公众的情绪变化等。建立评级体系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工作进行科总结和评价,有助改善和提高舆情应对能力,也是对舆情应对工作创新型的要求。

对舆情应对和效果评估信息平台建设上,作者在回顾和分析舆情监测系统的基础上,提供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通过对境内外新闻网页、评论、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载体表现出来的网络舆情进行信息采集、分析、研判和应对评估的系统模型,来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舆论环境的监测、及时预警、舆情分析,并提出舆情应对的对策等。它为舆情应对提供了基础系统和处理平台,这对于当前和今后舆情工作发展来说,具有基础性意义。

总之,该书从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生成发展机制和应对策略、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作者注重对案例的分析和实证研究,这为该书结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保证。书中一些基本模型的建立,也为现实中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引导提供了基本方法和原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 信阳师范学院法学社会学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18aeaea6e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f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