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和社会层面》,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和社会层面 陈寿朋
中国绿色时报6月16日报道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态意识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友好、和谐的价值取向。二是生态法制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完善和健全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并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三是生态行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的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和观念建设,而且还包括生态意识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概括起来,大致覆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这里我着重讲一下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和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其中最根本的:
一、要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进入21世纪,人类已逐渐从长期对自然的索取、破坏而遭受到的惩罚中觉醒,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此言切中要害,一语中的。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增强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要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的水准,同样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尽管生态道德是一种软实力,但它却有着极其强大的推动力,只有它才能真正驱动人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生态道德是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结果,也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一旦形成,就会对于人的行为产生自觉的约束作用,从而大大减轻法律约束人的行为时所付出的成本或代价。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并敢于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绿化祖国、美化家园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三、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传统文化的“反自然”性质,抛弃人统治征服自然的思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包括:
生态哲学文化。通过促进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转变,使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从长远及根本的利益出发,从人的生存价值导向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伦理文化。解决生态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仅依靠科技的、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不够,还要靠道德调节手段,因而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生态科技文化。把生态价值概念引入科技研究和实践,要求一切发明和创造既要有利于
人类的利益,又要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的主要任务是对全民实施生态意识、生态知识、生态法制教育。生态教育文化所产生的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和谐意识,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促进作用,必将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势。
生态文艺文化。生态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在其生态的感性观照中,充分体现现代人的生态环境意识、生态审美情趣、生态思想情感、生态愿望要求,突出展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文化精神,努力使人们在自身价值和本质力量的发展和确证中,获得与传统文艺不同的精神愉悦。
生态美学文化。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不仅赋予美学伦理以新的思路和内涵,而且对于解决生态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文化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功能。
除此之外,生态宗教文化、生态传媒文化也是生态文化内涵要素。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指,要重视和加强一切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
一、要创造良好的杜会生活环境。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是指社会文化、教育、卫生、交通、生活服务状况、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等。概括起来大致为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全、团结的秩序、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二是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三是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
二、要优化“人居”生态生活环境。良好的“人居”生态生活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人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目前,农村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
三、要努力实现人口良性发展。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四个主要方面。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的急剧膨胀,已使地球不堪承受,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人口总体素质较低,与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就要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口资源优势。
四、要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在自然中存在和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改变挥霍性、浮华性、铺张性、新奇性、体面性、排场性,阔气性的消费行为。提倡合理享受,反对仅仅为了自己、为了今天的极度自私的享乐观。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13a8f49cf84b9d528ea7a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