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学理论》中社会与文学的关系

2022-05-03 23:28: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理解《文学理论》中社会与文学的关系 》,欢迎阅读!
文学理论,理解,关系,社会,如何
如何理解《文学理论》中社会文学的关

作者:赵朝霞

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9



要:文学社会的关系是韦勒克文学观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或者说如何理解社会文学的关系是理解文学独立性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文学理论》一书中, 韦勒克一反浪漫主义与实证主义批评传统, 坚持文学本体论, 将“社会”作为文学的外部因素排除在文学的本质特征之外。就文学理论而言,社会性的文学只是其中的一种,而且并不是最重要的一种,他反对现实主义等文学中那种将文学看作社会现实的写照等传统看法,他认为文学并不能代替社会学或政治学,文学有自己的存在理由和目的,即文学具有独立性。需要注意的是,韦勒克虽然把历史社会因素排除在文学之外,但是并不是说历史社会研究文学内部研究没有意义,他反对传统意义上社会经济等决定文学的批评方法。

关键词:《文学理论 韦勒克. 沃伦 文学社会 文学独立性

一、产生背景

新批评派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20 世纪20 年代在英国产生,30 年代在美国形成,它的名字来源于兰色姆的《新批评》,四五十年代在美国颇受批评家的追捧。50 年代后期,新批评逐渐衰落,但新批评提倡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是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新批评派有几代批评家,最早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文萨特,他们共同完成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新批评强调通过仔细阅读来研究一部文学作品,强调把文学作品当作一个区分与作者、社会的独立的审美对象。

新批评产生之初就在强调“纯批评”。文学作品涉及“三R”关系——作者、作品和读者。新批评认为重心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批评。这三种分别能产生“传记式批评”“历史——社会式批评”和“印象式批评”。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社会式批评”主要是针对作品本身来说的。他们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独特性,要求把文学作品当作一个个体来看待,注重文学本体论。在韦勒克·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中,他们把社会因素当作文学的外部研究,并且详细探讨了历史历史——社会批评的缺陷,并提出了新批评的看法和观点。

我们都明白排斥文学作品产生的历史——社会原因的研究是形式主义的立场。新批评作为形式主义的一种变形,它不可避免的把社会排除在文学本体之外。在20 世纪的初欧洲批评界有两种历史——社会试的批评:一是以泰纳为代表的受实证主义的影响而开创的文学外源因素研究法;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新批评派认为这两者之间并美欧多大的区别。

二、社会的定义

传统的文学观念将文学作为对社会现实的“模仿”,或者说文学“再现生活”。从广义上讲,文学作品其实表现就是一种社会现实,这种社会现实包括自然世界和个人的内在世界或者主观世界。这个观点最有力的的代表是意大利美学家、文学评论家克罗的《美学》(1902),他的“艺术即直觉即表现”的学说,以其鲜明而大胆的表述及内在张力,将整个问题推向极端。克罗齐的见解,源自他对马拉美等人的现代诗的体验,他认为马拉美的诗呈现出语言的新维度。克罗齐的观点见之于后来不少文学艺术理论流派: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New

Criticism)都明确地以他的理论为基点;罗兰·巴特的“新批评”也是其观点的衍生。再比如


托马斯曾说:“审美实践并不是基于一般的社会实践之上,它是另一类型的社会实践。”这也表明在传统的历史意义上,批评家将“文学社会”混为一谈,他们认为某种文学的产生一定与特定的社会状况、某种经济社会政治制度有关系。

韦勒克认为这种传统的观点其实是由那些宣布自己坚持某一社会哲学立场的学者提出来的。这种传统的有关文学社会的观点就是: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及其含义过去和现在是怎样的,而且告诉我们应该或者必须是怎样的。

韦勒克等人反对这种将文学作品等同于社会现实的看法,他认为这种看法将社会文学品的混为一谈,抹杀了文学的独立性,在讨论的时候就无法将文学社会真正的区分开来。他认为社会性只是文学作品一方面的性质,并不是文学作品的全部,研究者所要关注的是文学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不是文学社会的简单反应。

在讨论文学社会的关系时,他从波纳德的“文学社会的表现”入手,批评传统的在大多数的社会学方法的批评研究中都是指作家应该认识特定的那个社会环境的观点。他又批评了黑格尔派和泰纳派的批评观点,“作品中所表现的历史或者社会的伟大性,简直就等于艺术的伟大性。”韦勒克认为作品中表现的社会性就等同于文学艺术文学,不是社会进程的简单反应,而是全部历史的精华、节略和概要。

三、如何研究文学社会的关系

在《文学理论》中韦勒克提到想要研究如何评价社会文学的影响,首先要解决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韦勒克将文学社会的关系简单的分为三种:作家与社会的关系、作品与社会的关系、读者与社会的关系。

(一)作家与社会任何一个作家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是社会存在的部分。传统上作家的传记是重要的研究资料,这些资料收集起来容易然而解释起来却很困难。作家的出身是否决定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立场,作家是否为自己的阶级所服务等都是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更不能一言以蔽之。历史上很多贵族出身的作家都在为底层人民言声,当然也有很多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为自己说话。因此不能利用阶级出身就将作家分类。同样,“批评家绝不能把作家的声明、决定、和活动同其作品的实际社会含义相混淆”。比如巴尔扎克,他是属于社会上的中产阶级,他虽然承认旧制度,同情贵族和教会,然而他笔下描写的却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投机者。所以作家的理论和实践、信仰和创造力之间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那么传统的历史——社会批评注重研究作家的作品与生平之间的关系,强调作品是为了表达作家的某种理想。这种研究抹杀了作家与社会、作家与作品的差别,是很不正确的做法。

( ) 作品与社会作家不仅受社会的影响,他也要反作用于社会

他的反作用主要是通过他的文学作品来实现的。这时候研究者就不得不关注作品本身的问题。但是在《文学理论》中关于作品与社会的关系韦勒克并没有讨论作品本身,而是在强调作品是作家的一个“想象物”。

或者可以说,作品是作家理想生活的一种反映。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生活,作家通过文学作品的虚构得以实现。比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等。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的惆怅之感;再比如某些民族文学的出现其实是为了维护本民族的荣誉或者激起本民族人民的集体荣誉感。比如说哈代的“威塞克撕系列”小说,就是诉说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又无法归去的情结;中国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的革命小说等对提


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历史记忆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可以说,韦勒克并不反对社会历史的功用,而是反对那些将社会历史作为评价文学的唯一标准的批评。

(三)读者与社会作品能够反作用于社会,最重要的还是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即读者的作用。因此,在讨论文学社会的关系时就不得不讨论读者的作用。古往今来,处理文学社会最常见的关系就是把文学当作社会文献或者社会发展历史大纲,韦勒克提出这样单纯的研究并没有什么价值。我们所要注意的是新批评与接收美学的差别。姚斯等人的接受美学就是从读者出发,强调读者对文学作品解读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一千个读者便可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部作品经过读者的解读可能产生新的作品,而韦勒克等人提出一些问题,他们所要研究的并不是读者如何影响文学作品,而是文学如何影响读者。但是他们提到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无法解决。如果想要解决,就只能诉诸经验,这些经验不单单是指艺术鉴赏家的经验,还包括整个人类的经验。但是迄今为止,批评家们也无法完全给这个经验一个完整的定义。笔者认为,韦勒克在这里也是讨论了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

(四)文学的独立性韦勒克批评了传统上将文学作品当作社会文献、社会现实的写照来研究的方法。他认为这样的社会历史研究几乎没有什么价值。他强调了文学的独立性,但是也说文学作品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而独立存在。因为文学作品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换句话说,任何作品的产生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但是文学与具体的经济政治社会系是间接的,并不是直接的。像历史上有的文学运动是落后于社会生活状态的,有的却是领先社会社会生活状态的。因此韦勒克等人提出研究者应该首先了解小说家的艺术手法,并且能够具体的而不是空泛的说明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画面与社会现实是什么关系,这样的研究才具有意义。

简言之,对于新批评反对对文学作品进行社会——历史式的研究我们不得不予以反驳。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脱离社会文学作品只是唯心主义的空想,隔断历史文学作品的关系,就像是把花剪下来欣赏,批评的片面性和孤立性也就不可避免。我们在研究文学作品时,应该把社会当作是文学的一部分,文学作品有自己的独立性。文学社会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的,文学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的审美性,社会性只是它艺术性的一方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0dc9ffe00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a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