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传统学术在现代社会的境遇》,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传统学术在现代社会的境遇
作者:李在全
来源:《读书》2009年第10期
与世无争许自由,蠖居安稳阅春秋。——沈家本 纵有名山藏史稿,传人难遇又如何。——陈寅恪
枕碧楼,中国近代法学大家沈家本的藏书楼。记得,我第一次获悉枕碧楼,得益于拜读田涛先生《枕碧楼印象》一文。在文中,田先生用略带伤感的笔调,回忆儿时记忆中的枕碧楼:“楼为两层,坐北朝南,面对一片低矮院落,可谓览尽人间烟火。楼的北面是护城河,每到春天,河畔垂柳依依,两岸芳草萋萋,满布疮痍的城垣,几近坍塌的宣武门城头的危楼,果然是一派碧色伤心。”二十余年后,经过一段人生沧桑的田先生回到北京,他发现:“隔于内外城之间的高大城墙早已拆除了,宣武门的城楼也已不知去向,曾经有过游鱼和蝌蚪的护城河也不见了踪影,不见了垂柳和芳草,代之而来的一排排丑陋至极而又毫无生气的灰色的十几层的大板楼。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刻经院也荡然无存,新修的水泥路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着铁灰色的光。”——曾经是文人聚集的北京宣武门南,已经变幻了时空。但有幸,枕碧楼还在,依然躲藏在宣武门南上斜街那片破落的平房之中。 枕碧楼的印象也就这般沉淀在我的脑海中,我心想,有朝一日,定当寻访。
作为一位从南方来北京“游学”的学子,北京的民俗文化似乎对我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每当节庆时日,总想去看看胡同,逛逛庙会,而现代化的大街高楼,则实在显得乏味。今年春节,我有幸得以“留京”,寻访枕碧楼自然是机会到了。
大年初四,在王煦贤弟的陪伴下,我寻访了枕碧楼。王贤弟是地道的“老北京”,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民俗,他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我每次出去“感受”北京民风习俗,都得益于他高品位的导游。
枕碧楼在宣武门外的上斜街金井胡同一号,说实话,如果没有门口的两块牌子,大概没几个人会在意这座宅院,因为它和胡同里其他院子没啥大的差别。一块牌子上写着:“沈家本故居。”另一块牌子写着:“沈家本(一八四○—— 一九一三),浙江归安(今吴兴)人。清朝光绪年间进士,历任刑部左侍郎、大理寺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职,是清末修订法律的主持人和代表者。他对中国古代法学予以总结和评判,同时也引进近代西方法律理念,制定符合时代精神的法制,对于近代中国法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撰写的书稿《沈寄先生遗书》,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法律的重要文献。‘枕碧楼’是故居中的藏书楼,藏书五万余卷。一九九○年,沈家本故居被列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沈家本这个名字,对法律界人来说,应该不会陌生,但对法律界以外的人来说,知之者恐怕不多。作为中国近代法学大家,他对于清末立法的改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中国法学,特别是传统法学的研究,从这点讲,他是国人应该记住的历史人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0db880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