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点赞百家32】苏东坡》,欢迎阅读!
【点赞百家32】苏东坡
东坡重意不重形,萧散简远画外功。 寓意于物乃君子,留意于物俗且病。 读书作画以自娱,士人画中辟蹊径。 首推摩诘为画祖,玄宰据此立南宗。 竹石清新属湖州,古雅淡泊傲风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日月明!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在绘画方面,苏轼擅画墨竹、怪石、枯木等。尽管苏轼传世作品极少,但苏轼在绘画上的成就是被后世认可的,这一点从其他人的著作和苏轼自己著作中的描述可窥一斑。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朱熹在《跋张以道家藏东坡枯木怪石》中说,“苏公此纸出于一时滑稽谐笑之余,初不经意。而其傲风霆、阅古今之气,犹足以想见其人也。从这一小段话中可以验证苏轼的绘画水平,即使是苏轼的不经意之作,即使是谈笑之余的作品,仍然足以傲风霆。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苏轼在绘画理论上的贡献,也就是苏轼的画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力。有学者认为,“宋以后,没有任何一种绘画理论超过苏轼画论的影响。没有任何一种画论能像苏轼画论一样深为文人所知晓。没有任何一种画论具有苏轼画论那样的统治力。”(参见《中国绘画美学史》,陈传习著,2012年5月版,第297页.)但苏轼并没有像谢赫、宗炳、王维、郭熙、米芾以及董其昌、石涛]等有专门的画论行世,他的所有画学思想全部体现在他的诗文当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有下列一些文章:《跋宋汉杰画山》《静因院画记》《宝绘堂记》《墨君堂记》《传神记》《书吴道子画后》《文与可画筼筜偃竹记》等,另外在其他画作题跋以及诗文当中仍有大量的体现苏轼画学思想的内容。
苏轼在绘画理论上的贡献有三个方面:第一,“诗画一律论”: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一文中,对唐代王维诗画风格和艺术效果进行了非常经典的评论,他盛赞王维诗画意象鲜明,既有诗情又有画意,非常富有艺术感染力。“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苏轼完全表达了他的诗画一律的见解:“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第二,“重意论”:“重意论”非苏轼独创,根据诸多学者的理解,重意来自顾恺之的“传神说”。苏轼在《传神记》中说“传神之难在目,顾虎头云,传神写影,都在阿堵中。传神与相一道,欲得人之天,法当于众中阴察之”对于重意,苏轼的思想体现在:1、论画以形论”。前述提到的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这一提法是其重意思想的核心,这不仅是画作鉴赏的一个标准,也是绘画本身的一个标准,这种观点被中国的写意画家推崇备至,石涛的“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换神奇懵懂间,不似之似当下拜“的观念,黄宾虹”不似似之“的理解,齐白石之”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见,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最明了的画理都是这种重意的继承和发展。2、“寓意于物论”。这是苏轼对重意的进一步解释。在《宝绘堂记》中,苏轼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3、“竹与身化论”。苏轼的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他与文与可的诗文唱和中,是其重意思想的最高境界的表达。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其一中,他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4、“常形常理论”。这一看法一般可以理解是苏轼画学思想的基础或者是基石,有学者认为是一种区分标准,即区别士人画和非士人画的一个标准。“士人和工人不一样,士人画不再形似上计较,因为工人也能曲尽其形,士人画要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0bfe9128d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