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考古学是什么》,欢迎阅读!
《考古学是什么》读后感
一抹华彩、一条游丝、一件装饰、一粒微尘、一处质朴的细节、一个盼顾的眼神„„都那样真切地记载着一个过往时代的繁华或落寞,那样深楚地牵引着一段铭心刻骨的起起落落,引发一段或近或远的绮想„„ 这是一种亲切到根里去的召唤,这就是考古学。
《考古学是什么》这本书汇集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1982年以来有关考古学理论的论述、对话录共十六篇。编成本书后,俞伟超先生曾对其中若干文章的内容,作过少量修改。这期间是他学术思想变化的重要阶段。我们从中不仅能看到他对考古学内涵理解的逐渐变化情况及其一系列看法,而且从中也能了解到考古学以外的一些东西,特别是一位学者对人生对事业不断探求的心境地。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读这本书的作者做了详细的了解。俞伟超先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任何事情都感兴趣,然后又奇妙地把听到的事情与考古联系起来。他全身心沉溺于专业研究,知识面又特别广阔,除20世纪50年代在田野考古中做出的突出成就,俞伟超的学术建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考古和铭文资料中反映的社会和氏族组织发展史的研究;二是对秦统一前的地方文化面貌的考察;三是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贡献。 俞伟超先生的学术风格是具有科学家的严密、诗人的视角和音乐家的感悟力。他对考古学的认识有着非同寻常的整体观念,他对考古学的理解是全局性的,尤其重视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他的认识接近于西方人类学意义上的考古学。 他的研究重点虽然是公元前500年至公元300年,但他对考古学的认识和理解却是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程,从古人类学研究的人类进化问题一直到历史时期;更为可贵的是他对事物间内在联系的重视,对细节的专注并不建立在对具体历史事件进行简单化处理的基础之上,而是要勾画一个整体画面,追踪贯穿于几千年的基本线索。追踪每一个遗址的物质文化的地理分布范围和发展源头,他发展了“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我们能看到这种方法绝不是对民族集团的文化特征的简单显现,它还是中国考古学传统的类型学实践的重要延伸。 俞伟超先生对于考古学理论的认识来源于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一个是他与张忠培一起在《苏秉琦考古论述选集》一书编后记中提出的以苏秉琦为奠基人的“中国学派” 这一概念,其主要特征是地层学和苏秉琦把蒙特留斯学说在中国考古学领域进行具体应用而形成的类型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他的考古学研究坚定地支持了这一学术主张。另外一个来源就是1983-1984年他在哈佛大学期间接触的以张光直为代表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信立祥曾回忆,他回国后把这些理念介绍到中国时遭到了批评和嘲讽,被谤讥为“新考古学在中国的代理人”。客观地讲,俞伟超关于新考古学所做的表述并不激烈,他的所为只是提醒诸位同仁,考古学文化只是他所谓的“大文化”中的部分体现,他强调考古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物质资料的分析层面上,更应该揭示这些物质文化创造者的精神和心理世界,换句话说,俞伟超鼓励考古学家在整理分析资料时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对于作者生平和理论来源的了解,有助于更好的消化理解本书中的知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的考古历史以及田野考古等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作者以朴素的语言向我们叙述了考古学是什么?考古学研究的宗旨是什么?考古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并用系统的阐述、丰富的案例给出回答。全书系统地讨论了考古学的定义、学术渊源、研究对象、研究流程;介绍了获取、整理、分析和解释考古资料的技术、方法和理论模式,并附有个案说明;分析了考古学理论的来龙去脉;更提出了考古学所面临的挑战。这是一本经典的考古学入门书。这本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时光倒流。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觉就是俞先生与我们同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如果像西方一样, 把考古学视为一门通过人类遗留的物质遗存研究过去的学问,那么,我国的考古学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金石学
或称古器物学、近现代科学考古学的奠基时期和发展时期。而在古器物学之前, 关于古代文物出土和研究的历史记录也屡见不鲜,比如西晋咸宁五年(279)河南汲冢古墓出土的大批竹书,经当时若干著名学者花费多年心血,整理出十余部古代典籍,曾经被认为是古代文化史上的盛事。但是以田野工作为基础,注重对考古对象进行系统排比、归纳和实证分析的作为一门近代科学之林中独立学科的考古学,则是五四之后由西方传入的。1921 年,受聘于中国地质调查所的瑞典人安特生先生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的发现和发掘被认为是中国近代科学考古学之始。而此后不久从美国学成归国的李济、梁思永等先生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以及安阳殷墟、后冈等的工作,还有苏秉琦先生等在陕西宝鸡斗鸡台的工作等,不但开辟了中国人自己的田野考古工作之始,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的中国学者,并从实践上在中国确立了地层学和类型学这些近代科学考古学的基本原则。至此,“地层学和类型学两大支柱,以及由这两根坚实支柱架起的‘考古学文化’的理论”体系,完全确立了起来。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注重教化的史学传统, 赋予了中国考古学某些典型的东方风格。中国考古学被视为历史学的一个构成部分, 而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观念中, 一切现存的秩序、道德以及人自身, 都被认为是历史过程现代必然性的体现。历史研究就是为它们在当代人事上提供具体的事例和证明。增补历史的材料和记录。确保历史的连续性, 是继续和参与由圣贤们所开创的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因此,中国考古学从一开始就据有浓厚的证经补史的特征, 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姿态参与了世纪之初那场轰轰烈烈的疑古或信古的争论, 并最终拿出了最为确凿的证据。经过七、八十年的努力, 文献记载相当模糊的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脉络已经基本清楚, 三代之前的龙山文化时代、仰韶文化时代乃至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的演变序列、时空布局和发展水平基本明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龙的传人言之凿凿。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知道,“中国考古学发达的原因, 并不仅仅是由于灿烂得不可思议的丰富遗存, 以及土壤文化层的辨认难度造就的田野技能”, 也不仅是由于前述的浓厚、独特的史学观念, 还有另外的更为重要也更为直接的原因, 那就是“中国考古学及中国知识人之中的一部分有志之士与中国民众的特殊的血肉关系”, 与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之间的特殊的血肉关系。这些特殊性使中国考古学一开始就是一种与西方人类学传统中的客位研究相对立的出自本位的学术寻根, 使它借来了西方的肌肉, 却保持了自己的灵魂, 一开始就天然地亲近历史、亲近人。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考古学并不是一单独的学科,在研究中我们需要进行多学科合作(生物、化学、物理、计算机等等),考古学不应只服务于自身的目标,在当代社会它还肩负着社会责任。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人人都能看懂,并能从中得到知识和启发,我觉得最好的学术在于传播,如果让最普通的人也能看懂一个学科的发展史、基本的技术和理论的话,那他就成功了,俞先生就刚好做到了这一点,我觉得每一个对考古学感兴趣或者初学者都应该看这本书,我也看过陈淳老师的《考古学入门研究》、张忠培的《中国考古学——走进历史真实之路》以及《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等等,这些都是考古学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它们,使我从对考古学一窍不通到略懂到会简单分析,我想着就是对这本书最大的致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03566d7ec3a87c24028c4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