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第二单元 第5课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材分析 Word版

2023-02-03 17:03: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第二单元 第5课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材分析 Word版》,欢迎阅读!
咏怀,杜甫,其三,古迹,人教
《咏怀古迹(其三)》教材分析

邹城一中 郑媛媛

杜甫死后大约半个世纪,唐诗人元稹在一篇文章中说,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

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

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该篇是咏史诗,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资料。在赏析中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深入文本,鉴赏诗歌艺术特色和诗歌主旨。《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此诗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白居易论诗要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杜甫却说诗要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适岑参三十韵》)。乍看二语抵牾,而事实上当诗歌显其志时,诗思也就达到了高峰。这是诗人对所叙之事的一个总结,又是诗人感情最强烈的抒发,而此时此刻最能发人深醒,这也就是篇终接混茫。杜甫在写了昭君的悲剧以及悲剧的根源之后,毫不隐讳地以怨恨作为一诗归宿。所以他咏庾信,寄托自己的乡关之思;


咏宋玉,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咏昭君,谴责君王的美恶不分;咏刘备、孔明,仰慕他们君臣无间的关系。他是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那么可见,这曲中倾诉的怨旷之思岂止属于昭君一人,它分明也是杜甫的怨恨;而不辨美恶的君主又岂止是汉元帝一人,后来有多少人才仍在抒发着感世不遇的情怀!这一曲怨恨已流传千载,谁又能断言它不再继续下去?这一结,切中时弊、含意深远,正是篇终接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02fb437a1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2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