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课型
学情分析
第2课时 怎样放得更大
制作探究课
课时
1
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放大镜的基本特点,掌握了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本方 法,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关。本课时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用图片和文字的形 式对观察所得进行记录。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并能用简单的 图画和词句进行记录。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科学态度目标
*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 发 展 。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用两个放大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自制简易显微镜。
两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一架光学显微镜、显微镜发展史的视频资料、教学课件 等 。
两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印有小字的纸片、A4白纸、剪刀、透明胶带、餐巾纸、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聚焦
观察的物体(如头发、花蕊、纸纤维、昆虫标本等)、学习表。
师生活动指导
1.教师给学生提供一段很小的文字或一张很小的图片,提问:怎
样可以看清这些文字或图片呢?(学生可能回答放大镜) 2.学生实际操作,发现放大镜并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3.提问: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板书课题) 4.学生讨论,交流不同的想法。
(1)如果有学生提出把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看能不能把物 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教师就顺水推舟为学生提供两个倍数不 同的放大镜,让学生分组尝试。
(2)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两个放 大镜组合在一起,能不能增加放大倍数?
设计意图
通过已学过的知识,引出 新出现的问题,从而引出 课 题 。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指导
活动一: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
1.学生两人一组,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组合两个放大镜进行观察, 看看能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初步尝试,引导 学生认识到放大镜之 间的距离会影响放大 倍数和清晰度。而通 过操作方法的介绍,让 学生认识到调节放大 镜之间的距离并不是 随意的 。
2.在尝试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要得到清晰而大的图像并不
容 易 。
3.各组讨论交流,发现能不能得到清晰而大的图像跟两个凸透 镜之间的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师生一起梳理后,找出调节两个 凸透镜之间最佳距离的方法:
①找到一个放大镜下清晰且较大的图像;②下方移入第二个
放大镜并上下移动;③找到清晰且更大的图像,并反复移进移 出第二个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比较;④测量好两个放大镜之间
的距离,并用直筒进行固定。(注意两个凸透镜的直径要相同)
二、探索和
小结:上下组合两个凸透镜,并让两个凸透镜之间保持一定的
研讨
距离,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活动二:用组合的凸透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 2.通过对比观察效果,凸
1.各组通过活动一制作的组合凸透镜来观察蚜虫,发现肉眼或 单个凸透镜看不太清的蚜虫,在组合凸透镜下能看得较为清 楚。(也可以选择观察头发、花蕊等比较容易得到的物品)
2.引导学生观察同桌手臂上的皮肤,看能观察到什么?教师用课 件展示“显微镜下的人体皮肤”的图片,请学生对比自己看到的 和图片上的区别,引出光学显微镜。
显组合凸透镜的优势,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份 震撼和惊喜,能够更好 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和积极性。
活动三:认识实验室常用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1.指导学生认识光学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和作用。
2. 比较自制的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观察效果,体会技术的改进为观察带来的便利。
教师用课件展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图片,简单介绍
显微镜的发展史。通过视频资料介绍简单的显微镜到世界上第
三、拓展 一台真正的显微镜,再到1932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的诞
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生。 一部显微镜的发展史,充分反映了人类永远不满足现状、不
断探索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板书设计
怎样放得更大 2个放大镜—→简易显微镜
①调节 ②固定
【教学反思】
课堂中我先演示如何组合两个凸透镜,并告知学生两个凸透镜之间固定的部分就相当于显微镜的镜 筒部分。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学生非常高兴,也为后面的课程作了铺垫。
让学生理解技术的革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fcb292130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