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伦理学》,欢迎阅读!
马克思关于道德起源的论述有哪些?马克思的观点和以往伦理学家的论述有何不同?
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论:道德是人所特有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社会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基础。(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的社会关系首先是一种劳动关系,是劳动活动推动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劳动把本来孤立的个体联系起来,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关系。这就是最初的社会关系。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利益,而且也意识到他人和整体的存在和利益,道德才会产生。(3)劳动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建立起了比较经常而固定的各种社会关系,并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包括道德意识在内的各种意识。(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关键条件。随着生产和分工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相互交往复杂了。产生了 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整各种利益矛盾,维系社会秩序的必要性。日久天长便形成了一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就是最初的道德准则。 伦理学史上对道德起源的其他论述还有:
(一)客体论。从道德主体之外寻找道德的根源。主要代表是宗教的神启论, 也称神意说,客观唯心主义的主张。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认为道德根源于“天”的意旨或“上帝”的启示。(二)主体论。一些伦理学家从道德主体之内寻找道德的根源,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天赋论、 情感欲望论 、动物本能论。天赋论又称“本性论”,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道德是先天的,是与生俱来的,是人头脑中固有的“良知良能”、“善良意志”,即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或是人生而有之的东西,是人的本能和本性。情感欲望论也称为“感觉欲望论”、“感性欲望论”,是一种旧唯物主义的道德起源说。他们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出发,从人的心理过程和生理需要分析道德的起源。他们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感觉和欲望。他们把人们追求幸福的欲望视为道德的基础,认为人生而有趋乐避苦的天性,使人感觉到快乐的行为就是善的,感觉到痛苦的行为就是恶的。动物本能论又称为“自然起源论”和“自然本能论”,是一种旧唯物主义的道德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他们将达尔文主义揭示的生物进化规律牵强移植到社会生活领域,用自然界的规律来说明道德的起源,根据某些动物的合群性便认为动物也具有“社会本能”,而人类社会的道德不过是动物的“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是动物的合群性的复杂化。 马克思的观点和以往伦理学家的论述的区别:
神启论将道德的起源归结为外在的神、天等,看到了道德起源的外在性和客观性。把道德的起源看作是人自身之外的东西,是人不能左右的东西,无疑会使人对道德现象和道德规范产生敬畏感,容易树立起道德的权威性和客观性。把道德起源问题完全归结为外在的必然,不仅否定了人的道德自由,也会僵化对道德的理解,导致道德宿命论。
天赋论主观唯心主义将道德的起源归结为人的内在“良心”、“善良意志”,看到了道德起源的主观因素,即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自觉意识。这是合理的。但忽视了道德的来源还有客观的因素,不能回答这种“良心”、“善良意志”又来自哪里。
情感欲望论把道德同人的感性需要联系起来,反对“神启论”和“天赋论”,试图从人的感性实践中来论证道德的发生及其必要性,有其合理性。但是,它片面地肯定道德同人的感性需要的联系,把道德最终的原因归结为人性的“自私”与“好利”,这种人性仍然是非历史的、抽象的。未触及到人的社会历史性和道德的社会性问题。
动物本能论的错误就在于,它把人类社会和动物界混淆起来,未看到人的社会性存在同动物的自然存在根本区别,否认了道德的社会本质。
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论联系了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社会生活、人类的历史发展来思考道德的起源和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f4d9a4b2b160b4e767fcf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