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言与文化读书报告》,欢迎阅读!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从广义上讲,语言本身既是一种文化样式,又是文化的载体。罗常培《语言与文化》一书被视为文化语言学或社会语言学的“开山之作”,对文化语言学学科发展有筚路蓝缕之功。他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以语词的涵义为切入点,联系人类学与社会学,跨越语言学、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领域,丰富了语言研究的内容,开拓了语言研究的新领域,较全面地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资料丰富,角度新颖,见解独特,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读完此书,我感觉我对语言与文化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体会。
作者罗常培(1899-1958),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北京市人,满族。历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1949年后,筹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并任第任所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对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卓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大师。与李方桂和赵元任两位先生一起被称为新中国的第一代语言学家,其治学的广度和深度在语言学领域有着开拓之功。
全书正文部分只有八章,但每个章节的内容却异常精彩。每一章节中,作者都大量举例说明,足以见得作者在语言学领域的广博学识。第一章为引言。引言很短,却揭示出全书的精华所在,即尝试用语词的涵义讨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引言中,引用美国语言学教授萨皮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并且说明想从语词的含义讨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第二到七章讲了 “ 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第五章为“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第八章为总结。罗常培先生提出了自己在语言与文化研究中的四点归纳、三个建议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学的两点理由。在这一章里面, 作者将前面七章中对具体的语言现象和相关的社会文化所作的分析作了理论上的升华, 提出了“ 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 是跟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演变的, 所以应该看做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和“ 语言不是孤立的, 是和多方面联系的”的重要观点。
读完这本书,我对语言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语言是表达和反映思想的工具,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反映着文化。语言具有民族性,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罗常培先生以深厚的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功底,积极吸收现代语言学理论,结合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姓氏学、宗教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等众多学科,对语言、文化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试图“给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搭起一个桥梁来”,开启了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一种新的思路。
他及时地将一些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介绍到中国来, 开了在中国联系社会文化研究语言的先河。而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他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所表现的出来的勇于接受新事物、开创新事物的精神。
关于语言与文化,很多人士也有自己新的观点。杜道明发表的“语言与文化关系新论”说:如果说文化是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大系统的话,那么语言就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之间既有对应性的一面,又有非对应性的一面。文章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工具或载体的说法并不全面,也不科学。事实上,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文化凝聚体。语言在文化的建构、传承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特点往往也会导致不同的语言特点。
刘君涛在“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新认识”中指出:出随着人类对语言研究的不断深人,已开始逐渐认识到语言不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交际工具,不会是一个没有任何主体性的一般载体,更不是对社会生活的机械反映。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上学术界较普遍采用的传统研究方法和思维范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文章主张换一个角度和用另一种思维范式来看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发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今天许多专家学者仍然致力于语言与文化的研究,新的思想观点层出不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f45734e24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