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非语言交际》,欢迎阅读!
第四章 非语言交际
第一节、什么是非语言交际
一、非言语交际 (或非言语行为)的含义:
1.广义的非言语交际:包括除言语交际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2. 狭义的非言语交际:指一个人(或多个人)不利用言语形式或只利用副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信息被另一个人(或多个人)接收的交际行为。 二、生活中的非言语交际举例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其中“望、闻、切”就利用了非言语交际对患者进行观察。
——京剧演员强调“唱做念打”,其中“唱、念”是言语艺术,“做、打”则是非言语表演艺术。
——公安人员抓扒手往往借助“一看目,二看眼,三看表现,四看动作”,“四条经验”无一不是与怀疑对象的非言语表现有关。 三、汉语中的非言语交际词语举例
汉语语汇中就蕴含有汉族人丰富多采的非言语交际信息:
(1)直接描摹:点明身体部位的状态和活动方式,或指出体态语的专门名称: 摩拳擦掌,交头接耳,袖手旁观,指手划脚,扪心自问,扬眉吐气,侧目而视,点头称是,眉来眼去,促膝谈心„„
(2)间接描摹:不具体点明身体部位的状态或活动方式:
丑态百出,得意忘形,气势汹汹,装疯卖傻,落落大方,英姿焕发,泰然自若,嫣然一笑,凶相毕露,和颜悦色„„
(3)借物描摹:借助其他事物的姿态特点来描写人的某些体态表现,或借助某种社会现象中人的习用体态或自然物、自然现象的某些特征来比喻:抱头鼠窜,呆若木鸡,鹅行鸭步,龙行虎步,动如脱兔,冷若冰霜,暴跳如雷,目光如豆,如坐针毡,铁面无私„„ 四、非言语交际的通俗定义
非言语行为,用最通俗的话来说,是指一个人不张口说话,不动笔书写的一切行为。但大多数学者将声调、 音量、 停顿、犹豫等副语言现象也一并收入非言语表达方式一道研究。 五、副语言行为
副语言行为可理解为非语词(意即不涉及言语内容)的声音行为,比如一个人说话的腔调。 副语言行为对交际的影响可从下面一例中看出:
有一次,意大利著名的悲剧影星罗西应邀参加了一个欢迎外宾的宴会。席间,许多客人要求他表演一段悲剧,于是他用意大利语念了一段“台词”,尽管客人们听不懂他的“台词”内容,然而,他那动情的声调和表情,凄凉悲怆,不由使人流下同情的泪水。可一位意大利人却忍俊不禁,跑出厅外大笑不止。原来,这位悲剧明星念的根本不是什么台词,而是宴席桌上的菜单。(副语言举例) 六、非言语交际可限定为:一个人(或多个人)不利用言语形式或只利用副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信息被另一个人(或多个人)接收的交际行为。
1
第二节、非言语交际的类型
一、非语言交际的类型:
对非言语交际方式,有种种不同的分类法,而且各子系统往往出现相互交叉或包容现象。一般而言,可以由深到浅地划分出以下几个子系统: (1)时间学(chronemics)——研究人们利用时间的方式及其意义。
(2)空间学(proxemics)——研究人际距离及空间使用方式及其意义。 (3)身势学(kinesics)——研究人们的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身体动作(body movements)、手势(gestures)等。
(4)体触学(haptics)——研究身体接触所传达的信息。
(5)外表(physical appearance)——研究人们的肤色、衣着打扮及身体形态等。
(6)目光学(oculesics)——研究人们通过目光接触(eye contact),眨眼(blinks),眼珠转动(eye movements)及瞳孔放大(pupil dilation)等所传达的信息。 (7)副语言 (paralanguage/vocalics)——研究声音的非言语成分 (nonverbal elements)所传达的信息。
(8)嗅觉学(olfactics)——研究人们如何通过气味来传达信息。 二、关于非言语交际的类型的补充说明
(1)时间与空间:不少学者将时间与空间放在一块研究,这是由于时空关系非常密切,比如,“按顺序排队”既牵涉到空间位置的前后顺序,又涉及到先来后到的时间次序。
(2)身势:身势包括静止姿态(posture)与动态两方面。
(3)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包括微笑、皱眉等,但眼神能体现最丰富的表情,所以也有人将“目光学”并入面部表情。 (4)副语言:副语言一般包括两大部分:声音要素和功能性发声(居延安:1986:101),前者涉及音调(pitch)、音量(volume)、音速(rate)和音质(quality) 等;后者包括哭、笑、哼、叹息、口头语(比如汉语中的“这个”、“那个”与英语的well相近)等。
(5)静默(still silence):是指既不发出任何声音,也不做任伺明显的动作。这是非言语交际研究者十分重视的课题。彭尼库克(Pennycook,1985;266)将之并入副语言范畴。 三、
2
第三节、非言语行为的交际功能
一、非言语行为具有许多独特的交际功能。包括六大功能: 1、补足(complementing):如果你小孩考试得了个A,你搂住他说:“真棒!”你的搂抱就补充了你的言语信息 2、抵触(contradicting):当你收到一份不太想要的礼物时,你可能口头表示高兴,但你的表情可能与你的言语信息相矛盾;甚至两种表情相互矛盾,比如微笑的同时又皱眉。
3、重复(repeating):你问人家可否借你两块钱,对方问:“多少?”你可能不再口头重复,而只是伸出两个手指头。这一手势就重复了你刚才说的意思。 4、协调(regulating):你听别人谈话,不断地点头,这可以表示理解,起到鼓励对方谈下去的作用;你谈了一阵子,后来慢慢地降低语调,这可以暗示一个意思说完了,让对方接着说。点头与降调都能起到协调双方交流的作用。
5、替代(substituting):你太太在众人面前揭你的短,你不便当众阻止她,所以瞪她一眼,这怒目一视就是以非言语替代言语信息。
6、、强调(accenting):一位经验丰富的演说者在演讲到要点前后,往往会停顿一下,这停顿就起到一种强调作用。
第四节、非言语交际的民族性
各民族文化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
1、共性:是基于人类的共同生理机制,比如手碰到火会本能地往回缩、高兴时会自然地露出笑容(除非有意竭力掩盖内心感受)。据说这类先天具有的 “人体示意语言”已获得公认的有125种。
2、独特性:是由于不少非言语行为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里后天习得的。有时甲文化中的某些无意识的行为,在乙文化中被视作有意识的行为;有时甲文化中友好的非言语行为,在乙文化中却成了污辱人的行为。
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不了解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就可能出现交际障碍,甚至导致严重冲突。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被许多人引用的例子有:①1959年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在登上回国的专机时,他双手举过头顶,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做“V”状,另一只手握拳。他以这一手势向美国领导人及新闻记者表示敬意。第二天美国报纸在头版刊登了这一照片。一些记者和读者都把他的手势理解为前苏联领导人意指在这次访问中战胜了美国人。这就造成了很大的政治风波。因为美国人把这一手势理解为取得胜利,其实赫鲁晓夫是为了表示友谊。(庄恩平,1993:81)②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有次去巴西访问,下飞机时举手做出表示“OK”的动作,惹恼了巴西全国,因为这一手势在巴西被视为下流的动作。结果,美国人向巴西人道歉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ea9c88baa00b52acfc7ca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