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雨巷》,欢迎阅读!
《雨巷》 教学案例
新洲三中 高一语文组 周继芳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雨巷》的象征手法,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意象美和诗情美。 2、过程和方法
借助研讨、交流。初步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咀嚼诗歌的语言,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反复感知,渐进强化,从而感受诗美提高诗歌的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新诗的审美特征,增强学生对诗美的热爱,使学生乐于走近新诗、欣赏新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意象美和诗情美。 教学难点:雨巷中“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策略] 1、通读指导 2、探究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运用开放式的问题、开放式的点拨,以至开放式的评价,从而使学生拥有一个探究的空间,促进他们探究的主动性。 3、创设“问题情境”。
高一学生已初步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粗知文本没困难。然而,对内容的了解容易使他们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因此,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应是重点考虑的问题。“避熟就新,激疑引思”,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生疑生惑,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本文的魅力。
[教学思路]
一、初读,与《雨巷》相识 让学生随着音乐倾听《雨巷》,思考: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方法点拨:诗歌的情感的艺术,要想捕捉诗歌的情感基调,可以在诗歌中捕捉能够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字眼。如这首诗歌中的“彷徨、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冷漠、凄清、惆怅、凄宛、迷茫”等词语,奠定了诗歌低沉、感伤的基调,使全诗充盈着愁绪和无奈,而“悠长、悠长”的反复出现,又将这种感伤拉伸得舒缓而意味深长。
二、研读,与《雨巷》相知
诗贵含蓄,诗人多以意象为媒介来传达情感,因此,鉴赏诗歌时要借助意象,体会蕴涵于其中的情感。
(一)《雨巷》一诗中,诗人主要选取了哪几个“意象”?请试着对这些意象进行赏析,并选择一个能打动自己的意象和大家交流。
明确:本诗选取的意象有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姑娘和“我”。因为“篱墙”属于雨巷,“丁香”属于“姑娘”,“油纸伞”属于“我”,所以,解读这首诗的关键在于“雨巷”“姑娘”和“我”。
解读示例: 关于“姑娘”:“姑娘”是“丁香一样的”,丁香是这首诗象征寓意的一个重要载体。丁香花无论是高洁的白色的,还是高贵的紫色,绝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
文人的青睐。丁香花姿色姣好,却容易调谢,容易触发人们的愁怨。于是,美丽、高洁、愁怨这三层意蕴便寄托于丁香之上。南唐诗人李景在《摊破浣溪沙》中咏出:“丁香空结雨中愁。”唐末李商隐在《代赠二首(其一)》中更是语出惊人:“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可见,《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既有现代色彩,又有传统底蕴。
(二)难点探究————走进《雨巷》,探究戴望舒的真实心灵。
《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答案不必求同,教师也可以说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
明确:“姑娘”的象征意义与“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断篱残墙迷茫的凄风苦雨笼罩着。从“雨巷”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令人到窒息的时代氛围,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从火的高潮坠入夜的深渊。他们的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出现。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诗人心理现实的写照。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美丽、高洁、缥缈、哀怨,象征着诗人热切追求而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也表现了诗人当时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三)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请试作鉴赏。
明确:“《雨巷》在音乐美方面有突出成就。首先是旋律感,全诗共七节,每节共六行,每行虽长短不等,但常用首句重叠,顿挫鲜明;加上奇特的字句组合,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使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优美的旋律。其次是音乐感,除每节大体上第三、第六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都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响应的音组,通过重叠反复流动,细腻而传神地倾诉着诗人低回的心声和迷茫的心境,有荡气回肠的音乐效果。
三、课外探究,与《雨巷》相惜
《雨巷》现已谱成歌曲,改成歌词的文字与原诗略有不同,找出改动的地方,把自己对改动的看法写成一篇短文。
[思路解说]
“头脑不是一个等待灌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以上教学设计,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郭沫若说:“诗的创作贵在自然流露。诗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掺以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想新体诗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渐进自然、充满个性的鉴赏过程。
《雨巷》是学生刚进入高中的课文,给他们一点必要的鉴赏知识,教给他们基本的鉴赏方法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寻找审美愉悦,努力让学生在诗一样的年龄爱上诗歌。因此,设计教学时,力图使学生的自主鉴赏活动贯穿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解读,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力求避开由教师传递、告知,以便让学生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从而为主体通过探究来发现提供了保证。
诗歌学习的重点在于品味语言,忌讳架空诗歌,空对空地教学。因此,以上设计在落实的过程中重在紧扣语言这一媒介,真正让学生学会借助诗歌的语言品味诗歌的意象,在头脑中构筑出画面来,进而品味诗人流淌在诗中的情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ea3a80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