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张若虚的月亮》,欢迎阅读!
张若虚的月亮
——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顾黎明 2011011084 微12班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初次识得这首《春江花月夜》,却不是因为读唐诗,而是因为读《红楼梦》。 黛玉作《秋窗风雨夕》时,书中写道“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当时就觉得好奇,这《春江花月夜》究竟是什么诗,所以才找来读。后来的高中课本里也出现了这首诗,课本里的讲解和自己初读的感觉自是不同,而我也是在这时才知道,原来这首《春江花月夜》,真可谓是无人不知,而对于它的评价也似乎已经臻于极致了。这点从高中课堂上讲解《春江花月夜》必然会提到的两句评语:“孤篇压全唐”和“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就可以看出。但是,当我试图去真正了解这首诗的时候,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其实,从这首诗诞生一直到明代中叶,在这几近一千年的漫长时间里,几乎没有人注意过它,它一直被搁置于角落,在层层叠叠的著名的唐诗的掩盖下。而之所以这首诗现在成为唐诗当中不可或缺的名篇,主要出于闻一多先生的功劳。闻一多先生对于这首诗的解读和极高的评价,拂去了这颗明珠上覆盖的灰尘,使得它的光芒为世人所见。
最开始读这首诗,只是喜欢它的句子,没来由地喜欢。当时自然不懂得它用了什么手法,即使是诗句在写什么也不能完全理解。可是读起来却觉得愈发地喜欢。或许就是因为它的美,不染纤尘,毫无隔膜,单单地朗读它,忽略内容和细节,也可以沉醉于它的悠扬婉转的音色之中。其实,这一切看似不可思议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春江花月夜》既是诗,也是曲,可以演奏,自然带着韵律与音色之美。
既然这首诗这么美,如何在诗歌史上沉寂了将近一千年而无人赏析呢? 这个归结起来也源于它“亦诗亦曲”的特点。《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首创者是南朝著名的昏君后主陈叔宝。为舞曲填词,在宫廷里表演,这样的诗歌有一个近乎臭名昭著的定义:宫体诗。因为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空虚无聊。但是却在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因此诗风不振,建安气质、魏晋风骨早已荡然无存。唐前期的诗歌创作沿袭了南朝文风,诗人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打破宫体诗的束缚,唐诗才有可能走向新天地。因此宫体诗在后来遭到唐代诗人们的“革命”。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虽然没有一般宫体诗的浮华糜烂,但也属于宫体诗的范畴,这也许就是它在当时被忽略的原因,并因此沉寂千年。
《春江花月夜》一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每一韵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由九首七言绝句构成的一个连章组诗。而对于《春江花月夜》的赏析,历来不少大家也都给出了非常精彩的解析,所以在这里我不打算再逐句把他们的言论复制下来,只来说说我自己的感受。
我想,读古诗词,很重要的两个字就是“景”和“情”吧,好景不可多得,深情才入人心。而对于景的描写,似乎给人最多震动的还是看似简单而非华丽的诗句,像我很喜欢的老杜的那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字句并没有稀奇华丽之处可是却成就了千古名句。而对于情,发乎于心,才能更多地打动人心。从这个方面来说,这首《春江花月夜》是十分成功的。但是我又不喜欢用“成功”这个词,因为如此一说就好似作者在创作之初就预见到了自己的诗歌在千年之后大放异彩一样,而事实上,很多古诗的创作,只为写诗,只是发乎于心,并没有
特别地带着别的心思。这首诗的景,说它是高峰一点也不为过。写月的诗历代都有许多,但却鲜有如张若虚一般把月写得如此清雅且夺人心魄。历代人点评总爱提这两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因为这里的月亮已经超脱出了一般月亮的范畴,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思考让这几句诗达到了新的高度,所以大家对此赞不绝口。其实,除了这两组,其他的句子写得也是十分精彩的。只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句,就写出了月光的流转温和,天地茫茫的浑然。而这首诗的情呢?一般的说法是离子思妇之情。有人说又是写情情爱爱的东西,太过狭隘。殊不知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爱情与相思,没有那一代人可以避开。而且,似乎是现在的爱情更接近于速食,所以相思之意的体味可能没有如此之深。不仅如此,这里的相思,更是对家的想念,对于团聚、美好安稳生活的向往,又怎能简简单单地说它狭隘呢?我最喜欢这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无法相见,就以明月带去我的思念与牵挂,不露骨,只深情。 最后又回到这首诗的“宫体诗”特性上来。只以格式来定性,对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太不公平。实际上,这首诗非但不是靡丽的“宫体诗”,反而可以说正是它指引了大唐的诗歌气象。杜诗有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说的是初唐四杰对于当时诗歌的新探索。他们对于宫体诗的突破确实有所贡献,但是在我看来,他们却并没有真正地把“大唐气象”引入唐诗。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却不同,可称“旷世之作”,却没有太过露骨的骄傲,这不就是大唐自然而言的雄浑自信吗?我们自小读唐诗时,最熟悉的是李白的月亮,杜甫的月亮,但是,在此之前,还有张若虚的月亮。这一轮明月,预示了一个诗歌时代的辉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e25a0edfd0a79563d1e7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