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何兆武《上学记》有感》,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读何兆武《上学记》有感
作者:韩煜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07期
“我们哀歌的,是从未拥有过的往昔”。读完《上学记》,酣畅悦然之时,我突然想起这句话,用在这里真是再恰当不过。
联大的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自由。思想自由,学习自由,行动自由。作者提到在西南联大转系很方便——学分念够了就可以随便转,他本人就先后读过四个系。虽然这与时处战乱体制松散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可事实证明收效良好,那也不失为现今办学的一种借鉴。现在大学中转专业政策尚不完善,并且有些学校规定成绩够好才能转。对比之下,是不是当下的某些制度过于持重了呢?毕竟大学生选择专业也是一个难题。大学四年正是学生人格观念建立形成的时期,在成长的道路上必然会迷茫和犯错,大学在不触及原则性质的问题上始终应当是宽容的,允许徘徊,允许试错。也许一系列繁琐规定也是从侧面提醒学生要慎重选择,但无论如何都应秉持这样的原则——好的制度是灵活的,符合人性的。我曾听过一个“悲惨”的故事,大致是一个学生考进了某重点大学的数学系,想转专业却始终不成——因为不喜欢也不擅长高等数学所以成绩不好,而成绩不好自然就没办法转专业,就这样顶着名校生的光环陷入了绝望的恶性循环。但愿这只是个例。
那是个政治混乱的年代,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立场,可以海阔天空的胡扯,也可以激烈的辩论,可政见不同并不影响大家的交往和感情。当时这一群在战火纷飞中读书的青年聚在一起谈论国事,不为别的,只因他们胸中有一腔翻腾的热血和一股子朝气,不计较利益得失,更无关权术游戏,我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大概都只抱有一个单纯而光明的目的——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谋取一个美好的明天。其中满含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也正是因为这个统一的目的,一致的愿望,才不至在思想上或感情上产生隔膜。
自由是学术之生命。何先生认为没有标准是件好事。于我而言,我所经历的恰恰是有标准的一代——标准教科书,标准解读和标准答案。似乎强制灌输多于引导,似乎发散的思维总被抑制。前段时间中国总有人问,为什么现代无大师?为什么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奖?我想也许何先生的话可以作为一种不无道理的回答:“如果大家都按一个思路想,科学怎么进步?包括爱因斯坦的理论也不应该成为标准,否则永远不可能超越。”
学术自由也使老师的风格、兴趣和思想得以在课堂上展现。不同的老师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角度,学生在综合分析之后形成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思想,师生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学术上不应该排资论辈”——师生之间的辩论常见于院子里教室里,成为“一景”,我想这才是学术该有的样子,学术并不是有些人想象中的死气沉沉,枯燥迂腐,它也可以是生龙活虎,有声有色的,是头脑的风暴,思维的碰撞,灵感的火花和对真理的探求。良师益友在旁,学术氛围浓厚,能在兵荒马乱中开辟出这样一块小天地,自由地放飞思想,谁能说,那不是乱世中的天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时正是战争年代,但正因为打仗,所以好像直觉地,模糊地,可是又非常肯定地认为,战争一定会胜利,胜利以后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过上非常美好的生活。”这实在是一种昂扬坚定的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读到这里,我有些明白,是什么,支撑着那个年代的人们前行。这让我想起《命若琴弦》,信仰是什么?就是那张本无意义却又被赋予了人生全部意义的白纸。就是凭着这种没来由却又无比坚定的希望,那一代人扛着中国走过了艰难的岁月,最终看见了真的希望。而这种乐观主义也给予他们自己的人生以滋养,一群特定的年轻人在一个特定的年代里找到了自己人生特定的价值与幸福,就那一刻来说,也算是一种圆满。乐观之所以被称为乐观,就在于它高估了现实。作为已经知晓后继历史的读者看当时作者的希望,我在读到两个“非常美好”的时候,觉得悲哀又心酸,讽刺又无奈。我想,假如事先知道了以后的世界和生活也没有那么美好,甚至还可能面临一些大大小小的浩劫,那人还要有希望吗?我给自己的答案是肯定的。命运,际遇总是反复无常,看清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它才是真正的成长。
书中描写也能让我们一瞥那时文人的面貌。于危难处见精神,于细节处见人格。梅贻琦先生跑警报时还是很从容的样子,在紧急关头依然保持风度,这是一种文人修养内化于心的体现。战乱时期吃穿住行都可以凑合,做实验却不行。治学精神可见一斑。老师有老师的坚守,学生有学生的执著,这种师生共同的坚持,着实令人感动。
读这本书,我能感受到何兆武先生的真诚与温暖。先生淡泊名利,率性真实,并没有过多掩饰或修改。学生时代对老师的不敬,刘文典先生与沈从文先生之间的矛盾,汪曾祺的不修边幅,杨振宁的年少轻狂……他把那时人们日常真实的面貌以自己的视角还原出来,通过他的口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一段独一无二的历史,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那个时代的学者文人们。
读罢上学记,西南联大带给我的震撼仍未消散,仿佛武陵人初见桃花源,心向往之。 我们失落了些什么,又该找回些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批评的声音出来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会有更多的批评或反批评,真理会在许多种声音中越辩越明。而在这个过程中,谨忌煽动和愤青,不要被杂乱的洪流裹挟,我们需要的,是更严谨深入的独立思考。正如何先生所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完善都需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惟有如此才能真正鼓舞士气,真正进步。”
失落的天堂,于我们,是失落,于他们,是天堂。 (作者介绍:韩煜,河南大学文学院2015级本科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e0eb920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