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关“仁”的论述

2023-01-21 21:35:2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孟子有关“仁”的论述》,欢迎阅读!
孟子,论述,有关
孟子有关“仁”的论述

孟子是战国时期继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据《史记》中记载孟子是拜孔子子孙——子思的门徒的门下,继承了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的史书《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集合了孟子的政治想观点,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这是在孔子提出“仁”的基础上,加以“仁”更加丰富的内涵,使得儒家思想的中心更加鲜明,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仁”的道德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是有孔子提出并加以说明的。主要是从“仁者——爱人也”的观点出发,围绕着为人的本性而谈的。在孔子认为,“人而不仁,礼如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里的“礼、乐”传自西周的文化,孔子放弃谈西周文化,而从“仁”出发,目的是让人们从道德上寻找实现自我的途径。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解释“仁”是由“礼”和“孝”来加以说明的。从孔子的“仁”之道,我们可以看出,它提出的儒家思想主要是让人们发展自身内在的潜能,积极行善,用真心诚意来对待别人,建立良好的自身品格,才能在成就自我,在社会上有所表现。

继孔子之后,孟子从“仁”的思想出发,并把它发扬光大。“仁”更加具体化,范围扩展到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因此儒家思想在孟子的时期,已经全面地延伸,为人民、社会奠定思想的基础。孟子也提出“仁政”的观点。“仁政”主要以人民为核心,强调施政的目的是对人民有同情心和爱心。


孟子“仁政”的基础是“性善论”。早在孟子之前,孔子就有“人出生时,人性相近”的论述: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孔子的“人性相近”的思想意义是针对“人天生有善恶之分”和“人天生就有优劣等级之分”的思想相对立的。孟子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出“性善论”。孟子认为:人出生时,人性是善的。(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以水来作比,认为“人性向善”是自然而然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至于后来变成恶人的人,孟子的解释是:“恶”并不是人的本性,只是由于形势所迫,人才迫不得已做了坏事。这里的“形势所迫”指的就是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不好的客观环境会产生人性的歪曲。 孟子的“性善论”的目的并不是强调人的先天带出善心的一面,而是说人本性都具有求善的能力。既然每个人都有求善的心,那么在此基础上,孟子就提出了人要在后天的自身发展中,增加修养,分辨善与恶。孟子在“人性向善”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仁政”思想是孟子提出性善论的目的所在,也是儒家思想作用在人与社会达到和谐的体现。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提倡在政治上要“以人为本”、“民贵君轻”。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的思想在当时社会是大胆而有力的,因为他从人民出发,更加认同人民的重要性。在政治上,百姓不但会但有自己,也会为国君、国家而担忧。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e03e26c6a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6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