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训诂学的现代意义解读》,欢迎阅读!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解读
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历史悠久,以文字、音韵、训诂为主导发展了几千年,具备了深厚的积淀和完备的体系。训诂学一直作为古代汉语研究的核心学科而备受学术界的推崇,同时它又是现代汉语语义学的始祖,其在汉语研究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具体来说,训诂学是一门从先代各种训释材料中总结出解释语言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就现代而言,训诂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中一门传统的解释词语和研究语义的学科。其功用正如东晋训诂大家郭璞所言:“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寥寥数字,已将训诂学的作用昭然于天下。
一、由训诂以考文化——以《尔雅》为例阐释训诂学在继承文化传统中的作用
(一)通过名物训诂阐释古代物质文化
早在汉代,训诂学就以经学为基础发展起来,而且有了专门解释词语的训诂学著作。主要有《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四种。这四部训诂专书被后世称为中国训诂学的基石。其中,《尔雅》是最早的训诂专书,也成为后代解词释义的重要依据。《尔雅》3卷20 篇(今留19 篇),书中《释诂》、《释言》、《释训》3篇是解释名物以外的语词,主要类聚一般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用一个通用词作解释。不同品物则用不同的训解方法,很是详尽。其余16篇都是解释各种事物名称的。如亲属、宫室、器物、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其解释对象多是经传古籍中的词语。所谓“名物”是指范围比较固定、性质比较具体的专门名词。通过名物训诂阐释古代物质文化,是训诂学的任务之一。例如,我们可以依据《释宫》阐释古代民居文化和建筑文化,依据《释器》阐释古代各种器制、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依据《释乐》阐释古代音乐表现艺术,依据《释天》推导先秦天文学史研究,依据《释地》《释丘》《释山》推导先秦地理学史研究,依据《释水》推导先秦水文学史研究,依据《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推导先秦生物学史研究。这些都是我们借以阐释古代物质文化的宝贵文本。
(二)通过训诂阐释古代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是活跃的、经常变动的文化,而制度文化则相对稳定一些,它规定着文化的性质,是文化中的权威因素。但是,同语言文化相比,制度文化更为活跃一些。因此即使现实的人类社会制度已经发生变化,它的消逝了的制度文化的痕迹也仍然可以在语言中沉淀并保留下来。例如,我们可以依据《尔雅》中的《释亲》来阐释古代宗法制度和婚姻制度,依据《释天》阐释古代祭祀制度,依据《释地》阐释古代封建分封制度等等。
二、训诂学在提高中国文化历史学术现代化、国际化中的作用
中国现代训诂学的研究,是联系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对汉语字词的形音义、
汉语字词的内在条理与系统以及语言、文学、史学、哲学、文化学所作的综合研究,是对中国的学术文化与外国的学术文化实行贯通的研究。所以,这种研究体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语言研究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是中国语言研究中既有传统根基又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范式,为中国文化历史学术的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一)训诂学在文史研究中的作用
训诂学是文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在学习和研读文史专著与论文时,常常发现一些有名望的专家学者,由于忽略了训诂学的研究成果,而产生常识性的错误。现以文史工具书中的错误为例,阐述训诂学在文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辞源》、《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是文史工作者最常用的工具书,也是与训诂学关系最密切的专著。但是,由于编者对前人训诂学成就注意不够,也难免导致失误。如对”狼狈”一词,三书皆袭唐代的旧说,没有吸收清代与近代学者的训诂学成就。
《辞源》:“狼狈:兽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十六《广动植》: ‘或言狼狈是两物,狈前足绝短, 每行常驾两狼,失狼则不能动。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俗谓互相勾结为非作歹者为狼狈为奸。”
《辞海》:“狼狈:比喻彼此勾结, 如狼狈为奸。按, 旧说狼狈两兽名。狈前脚绝短,每行必驾两狼, 失狼则不能动。见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
《现代汉语词典》:“狼狈:传说狈是一种兽,前腿特别短,走路时要趴在狼身上,没有狼,它就不能行动,所以用‘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十分狼狈、狼狈不堪。”
对于“狼狈”、“犹豫”这一类连绵词,古人早有训释。王念孙《广雅疏证》:“踌躇, 犹豫也。”疏证曰:“后人误读狐疑二字, 以为狐性多疑,故曰狐疑。又因《离骚》犹豫、狐疑相对成文, 而谓犹是犬名。犬随人行,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故曰犹豫。或又谓犹是兽名,每闻人声, 即豫上树,久之复下, 故曰犹豫。或又以豫字从象,而谓犹豫皆是多疑之兽。以上诸说,具见于《水经注》、《颜氏家训》、《礼记正义》。……本因声以见义,不求诸声而求诸字,故宜其说之多凿也。”
王引之继承其父的成果,在《经义述闻·通说上》中, 又一次告诫说:“其义即存乎声,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矣。”
近代人朱凤起在《辞通》中,再一次肯定了王氏父子的见解,学术界已成定论。可见,训诂学在文史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广大文史工作者应当对其加以重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dd8643366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