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研究生学术活动心得体会报告》,欢迎阅读!
研究生学术活动心得体会 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
这次学院请到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石中英教授给我们做了一次精彩的讲座,报告的主题是社会同情与社会公民。石中英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部长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基本理论方向学科带头人,故他的讲座对我们教育学原理专业的同学来说绝对是一场受益匪浅的盛宴。石教授此次报告的主体——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也是他一直以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在短短的几个小时的讲座已经让我们对这一研究主题有了深刻的印象,更为清楚的认识。他的此次讲座旨在对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之间的关联进行专门的分析,以期丰富目前有关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并有助于开展更加有效的公民教育实践。
社会同情是民主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理解的条件,社会责任的基础,也引导着人们的积极社会行动。社会同情的培育指向良好公民的形成,有助于防止和消解社会加速分化可能带来的社会冷漠、排斥和不正义。作为一种比起个体同情来说更加高级和复杂的同情类型,社会同情心的培育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加强人文和艺术教育、社会角色体验或扮演、开展人类基本教育等途径和方法来实施。
社会同情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共同遭遇或感受在情感上所发生的共鸣,与个体同情或人类同情相区别。社会同情是民主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理解的条件,社会责任的基础,也引导着人们的积极社会行动。社会同情的培育指向良好公民的形成,有助于防止和消解社会加速分化可能带来的社会冷漠、排斥和不正义。作为一种比起个体同情来说更加高级和复杂的同情类型,社会同情心的培育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加强人文和艺术教育、社会角色体验或扮演、开展人类基本教育等途径和方法来实施。
石教授首先向我们讲解了同情与社会同情的基本释义。基于同情对象的不同类型,同情可区分为“个体的同情”、“社会的同情”和“人类的同情”三种基本类型。社会的同情是一种比较复杂、高级的同情类型,建立在对某一特殊社会群体之中的个体同情基础之上并自始自终包含丰富的个体同情。但是,社会的同情又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对某一群体中个体的同情。
石中英教授向我们讲解了社会同情作为民主公民的核心素质。社会同情有助于良好社会关系的建构,有助于帮助同情主体建立起与他者之间的密切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为共同目标的达成或相互之间经验的交流搭建良好的平台。在这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和和谐社会,就必须在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同时,通过教育的途径,培育未来公民的社会同情心,以防止和消解会加速分化带来的可能的社会冷漠、排斥和不正义。
第三部分则是社会同情心的培育与公民的诞生。公民的诞生为社会同情心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同情产生的机制指示了社会同情心培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首先,开展社会调查是一种基本的途径与方法。其次,通过加强人文和艺术教育来培育社会同情。许多研究表明,想象力在同情的产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行为主体对某一行为及其可能社会后果的想象是促使行为主体产生社会同情、选择适宜社会态度和行为的重要条件。再次,社会角色体验或扮演也是唤醒社会同情的一种基本途径和方法。如前所述,比起个体同情或自然同情来说,社会同情是一种比较复杂、也更加高级的同情类型,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要在他们身上培育起来这种同情品质确属不易。最后,信奉“博爱”、“仁爱”、“平等”、“人权”等一些核心价值的宗教、政治、文化或伦理学说也有助于唤醒人们内心的社会同情,并为社会同情的进一步发育提供情感的、理性的和信念的支持,有助于促使人们将社会同情进一步转变为社会责任和社会行动。
在演讲结束后,石中英教授还接受我们了的提问,并耐心给我们做出了详细的解答,让我们对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这一主题,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与深刻的认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dd5484db90d6c85ed3ac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