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十四课 白天和黑夜》,欢迎阅读!
第十四课 白天和黑夜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在学习中主动查阅书刊以及其他信息源,学会利用简单表格方法整理观察有关记录。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的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会做昼夜成因的探究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传形成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观察昼夜长短的记录,对昼夜长短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和哥白尼的贡献,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学会做昼夜成因的探究模拟,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的科学知识学习活动。 四、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搜集关于地球自转各个方面的资料、课件,课前对日出、日落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关于探究昼夜成因历程的资料,关于傅科摆的相关资料,模拟实验的的材料:手电筒、小地球仪等。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关于地球自转各个方面的资料、课前对日出、日落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模拟实验的的材料:手电筒、小地球仪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谈话,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提出探究问题:“我们每天都在经历昼夜交替的变化,我们又该怎么解释昼夜交替变化的现象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昼夜形成原因”资料,认识昼夜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设计模拟实验验证。教师参与学生讨论,提示学生可以用手电筒或蜡烛类似发光的物体模拟代替,用地球仪
学生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思考问题,激发自身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交流“昼夜形成原因”资料,认识昼夜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积极交流讨论、大胆猜想假设、思考设计模拟实验验证。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教师营造民主和谐学习氛围,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开放学习空间,导入课题。
(二)
教师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经历大胆猜想、假设、模拟实验、交流科学探究的过程。
或其他小球模拟代替地球,思考能引起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将学生的假设猜想进行简单归纳整理,使学生明确了解昼夜形成的三种假设:(1)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3)地球自转。
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小组设计实验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创设实验操作环境(尽可能将学习场地的光线变暗),参与学生小组学习活动。提示学生在探究实验学习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小组内积极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光线直射到地球仪或小球时,表示光所在的那一点是地球处于中午的时分,提醒学生在此位置做好标记,缓慢转动地球仪或小球后,观察思考当标记进入黑暗以及有黑暗转入明天部分所表示的地球时间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和交流,使学生明白:“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之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自转时,向着太阳的半球就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就是黑夜,地球上某一个地方就常胜了昼夜交替,由黎明经上午、黄昏到黑夜。地球不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交替。”“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旋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
学生交流讨论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简单归纳整理自己的假设猜想,了解昼夜形成的三种假设。
学生进行小组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小组内积极合作交流讨论,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认识当光线直射到地球仪或小球时,表示光所在的那一点是地球处于中午的时分,提醒学生在此位置做好标记,缓慢转动地球仪或小球后,观察思考当标记进入黑暗以及有黑暗转入明天部分所表示的地球时间含义。
学生进行实验分析和交流,使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不停自转。
学生通过傅科摆认识地球在不停自转。
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傅科摆以及实验方法,了解实验现象,认识到地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将探究实验结果予以记录、表达,实现资源共享。
学生了解傅科摆,学习科学家善于发现问题,刻苦研究的科学精神,认识地球自转的证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dd2d84a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