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生活里的数学现象中挖掘数学思维

2022-04-18 11:24: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社会生活里的数学现象中挖掘数学思维》,欢迎阅读!
数学,社会生活,挖掘,思维,现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会生活里的数学现象中挖掘数学思维

作者:曹一祎

来源:《祖国》2018年第08

摘要:数学思维是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基本思维活动,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再现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如何从社会生活中来关注数学思维的养成?特别是在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来开发数学思维,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惰性。现将着重就此展开探析。 关键词:社会生活 数学思维 培养研究

数学社会生活的关系是紧密的,数学思维同样也需要从社会生活视角来观照。数学本身是理性思维的过程,而对于数学思维而言,却更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来开发。我们曾去商场购物,遇到商场打折信息10020,连环送等活动,如果顾客消费满100元,即开送20元购物券;同样,满200元,送40元购物券;满300元送60元购物券……看着这样的促销信息,很多人都很心动,并热衷于参与多买多送的活动。然而,有多少人是否会冷静下来算一算,这个促销活动到底划算不划算?事实上,对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我们见惯不惯了。但对于其中的数学思维,却需要我们从中来认真分析、计算后来获得正确认知。同样的数学问题,还有一个故事。在一次山难中,登山者A获救了,碰到了BCB拿出4块面包,C拿出5块面包,肚子饿了,三个人平分这些面包。A为了吃到面包,拿出身上的600元钱,BC该向他要多少钱?解答方法为:B应得200元;C应得400元。原因是B自己吃了3块,只拿1块给AC自己吃了3块,拿出了2块给ABC拿出的面包块数为12,所以600应该按照12的比例分给BC。我们从这个解答过程中,看到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的道理。很多同学也对该题目的整个解答过程进行验算,多数同学都认为解答过程是正确的。但是,有学生提出解题错了,有学生反驳解题没有错。在争论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这个题目设计的有问题,原因是在整个题意中,面包到底该不该收费?从数学解题视角来看,该题逻辑性强,解答正确,但对于社会生活而言,该题目不应该这样解,对于发生山难的A说,面包不应该付钱。由此可见,对于数学思维的发展,我们一直都将解题方法作为培养唯一路径,而忽视了社会生活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以致于数学思维的开发并不满意。 从上述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题中来看,造成数学思维培养难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归纳为三点。一是忽视对数学思维内涵的正确认知。数学思维,将思维作为基础,从数学实践中来培养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数学思维也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反映,如可以是数学公式、数学定理、法则,也可以是数学思想、数学解题方法等。所以说,对于数学思维的内涵,我们多认为将之与认识数学的客观现象有关,却忽视了数学思维的外壳,即数学社会活环境。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研读数学问题,采用数学方法来进行定量思考、理性认知和辩证思维。但是,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却更多的表现为对数学量的认知和解答,忽视了与数学相关联的、应有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忽视了自己对数学问题的逻辑判断,缺失独立思考。二是无形中助长了惰性思维。丹尼尔·卡纳曼在研究人的大脑中提出无意识的系统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db2db2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2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