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7《将进酒》教学设计 河大版-河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2-12-20 22:18:5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 7《将进酒》教学设计 河大版-河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
河大,下册,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word

《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让学生通过吟咏和诵读从而领悟古典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读出诗歌特有的诗境和诗情。本文时而奔放,时而深沉,感情大起大落,学生容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感受诗人情感变化。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B方法和过程 1、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2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体会全诗思随情转,音以律变。 3、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不平之气。 2、探究诗意,认识到李白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3、引导学生充分占有资源,聆听名家朗诵全诗,融入诗境,吟咏诗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点: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占有资源,聆听名家朗诵全诗,融入诗境,吟咏诗韵,认识到李白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 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某某)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

1 / 7


word

二、文体常识及写作背景《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铙歌的曲调,题意为“劝酒歌”。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本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友人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元丹丘家里做客。他与友人岑勋、元丹丘饮酒,借酒兴诗情写下这首《将进酒》,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 三、解读全诗 (一)整体感知

1.听古唱,感受诗歌的情感。请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

师:对李白的这首诗,大家都有了一个感性的整体把握,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认识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声调昂扬、激越)

师:大家读得慷慨激昂,让人听了不禁热血沸腾。但我们都知道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细腻的,此诗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仅仅只是慷慨激昂,我们的朗诵是不是就只用一种昂扬的调子呢,这样是不是对诗文的理解有点肤浅呢? 2背景了解

师: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段背景材料:

《将进酒》约作于公元752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个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过于此,但此时正值李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公元744年,唐玄宗“赐金还山”。此后李白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离漂泊。 3.再听X读,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X读,注意随时人感情的起伏变化,声调或高昂或低沉,语调或快或慢,学生作思考品味状。)

请学生答自己听后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一正音。

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及相关资料开展。可以个人独立开展研究学习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探讨。(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归纳要点) 4.赏析诗歌

师:这首诗的基调是怎样的?诗人的感情发展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X。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2 / 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da74fc2b8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c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