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题】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其二》阅读训练及答案

2024-03-10 02:16: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名师讲题】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其二》阅读训练及答案》,欢迎阅读!
王昌龄,四首,讲题,其二,名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塞下曲四首 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①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②。 昔日长城战③,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①平沙:广漠的沙原。②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③秦筑长城,西起于临洮,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猛烈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边塞的地域特点描绘了出来。

B.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C唐代边事频仍,五六句正面描写了昔日长城之战,“意气高”是对这次战争高度评价,体现的唐代边塞诗歌激越昂扬,达观进取的时代精神。

D.尾联在诗人追思历史之后,描写出黄尘弥漫是边塞古今一贯的特点,“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4C

15思想感情: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如何表达: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名师讲题: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正面描写”错,五、六句意思是,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不是正面描写,是通过人们的传说侧面表现。“……高度评价,体现的唐代边塞诗歌激越昂扬,达观进取的时代精神”错,结合后句“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可知,诗人对众人口中的“长城战”持批判态度,因为从古至今,这里到处都是战士的白骨,表达了作者对残酷战争的厌恶。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cf2c462dd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