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竹箬的疑惑

2022-06-29 09:41:3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08竹箬的疑惑》,欢迎阅读!
疑惑,2008
(原创)“竹箬”的疑惑

西门石桥 2008-06-09 星期一 补休日 阵雨加阳光

热闹的端午节过去了。今天补休。有网友问到“竹箬”是什么?勾起许多回忆。童年时,我也多次问过大人们同样的问题,得到的回答很笼统,简单的就是一句话:包粽子的叶子呗。至于这叶子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叫竹箬,却语焉不详。 现在的粽子花样百出,但是总在馅儿上做文章,弄得十分的“华贵”,却与广东的“糯米鸡”越来越接近。按我的理解,粽子有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裹”越紧越好。散松松的那里像粽子啊!二是包裹粽子的叶子,那种特别的清香味道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竹箬的贡献。

我们家乡读“竹箬”两字为zaoq-lnaq(如“竹若”),都是入声字,清脆响亮。竹箬竹箬,想必与竹子有关。但是我们家乡不长竹子,而竹箬显然也不是从遥远的山区运来的。其实,我们所用的竹箬是芦苇叶子。有一种芦苇叫“江芦柴”,比较粗,叶子也比一般芦苇宽大得多。我们家乡到处有芦苇荡,芦苇叶就不难寻找了。

资料,有一种竹子叫“箬竹”。“箬竹:是竹子的一种,高三四尺,中空,节显著,叶子宽而大,秋季叶子的边缘变成白颜色,叶子可以编制成器物或竹笠,可包粽子。”很可能,原来包裹粽子是用竹叶的,到了我们没有竹子的地方,只好用芦苇叶来代替吧?而芦苇叶细嫩、清香,没有毛刺,品质又优于竹叶了。 那么,“箬”是什么呢?为什么不叫“竹叶”而叫“竹箬”呢?原来这是古楚方言的残留。《说文解字》注解:“箬,楚谓竹皮曰箬。”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也见于汉代许慎的这本《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


文•夂》:“葼,敛足也。”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葼,zōng,古书上说的一种草)。

明代《本草纲目》里有详细陈述:“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加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又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看来用芦苇叶包粽子的习惯,其由来已久了。今天,各地有不同风俗,包粽子的材料也花样繁多,从而形成多种风味的粽子。

——注:菰,一说是茭白;一说是禾本植物,形近水稻,可列为五谷之后的“六谷”,异名为雁膳(《管子》),菰粱(《楚辞》),安胡(《七发》),蒋实(《楚辞》王逸注),茭米(孙炎),黑米(《杜工部集》),雕胡米(《本草图经》),雕菰(《纲目》),茭白子(《江苏植药志》)等。又有翻译为野生水稻,又有认为翻译不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cc7468e4a7302768e9939b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