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鉴赏

2022-08-30 09:05:3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鉴赏》,欢迎阅读!
湖上,苏轼,鉴赏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鉴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我国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无论在诗、词还是散文等诸多方面均有较高的成就。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写的美轮美奂,是描写西湖作品中的佳品,至今无人超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根据资料记载这首诗是写于宋神宗熙宁六年,当时的苏轼任杭州通判。诗人应朋友之邀乘船畅游西湖,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 , 一边把酒言欢,重叙旧情,面对湖中变幻的晴雨,以及美不胜收的西湖景致,诗人心底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写下了脍炙人口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我们现在鉴赏的是这两首里面的后一首,这首传诵古今、美誉中外的佳作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首先,我们从题目入手,《饮湖上初晴后雨》简单的七个字就让我们对出游的时间、地点及天气有了详细的了解。 饮湖上”说明诗人所处的位置是乘船在湖上漂游, 初晴后雨”指的就是天气的变化情况,刚开始是晴,马上又下雨了,天气变化快,侧面反映是初夏时节。如此精炼概括性的诗题让我们见识到了大文豪苏轼的妙笔生花。

接着,我们来分析下整首诗的内容和形式。拿到这首诗,从外在的形式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读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写景状物的七言绝句。

诗的头两句写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第一句描绘的是天气放晴时候的湖面景色,“潋滟”二字是个叠韵词,意为水面波光流动的样子,就好像水要溢出来了。仿佛水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方好”就是恰到好处的好,“晴方好”晴的恰到好处,不炽热也不阴凉,让人倍感舒适。闭上眼睛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艳阳高照的太阳底下,波光粼粼的西湖宁静而不空寂,阳光洒满湖面,蓝天、白云、柳枝映在水中,微风吹来,碧波荡漾,银光闪烁。再望远处,堤岸山色交相辉映,千姿百态。这是一幅多么唯美的画面,多么令人心




动的场景。第二句是写山在雨中呈现出的缥缈与多姿。“空蒙”指的是细雨迷茫的样子。“空濛”二字将雨中的变幻无穷、绚丽多姿的“山色”活灵活现的衬托了出来,让人感觉有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朦胧的美。接着“ 雨亦奇”一个“亦”字让我们感到即使是雨天,西湖同样具有美的价值,且又不同于晴天的那种美。天气变化,艳阳消失不见,雨水蔓延了整个西湖,雨后的西湖山色朦胧,似有若无,远远望去,在雨雾笼罩下的山影忽明忽暗,飘渺不定,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朦胧美,让我们欣赏到西湖另有一番风味。

从结构上讲,两句诗形成对偶,给人听觉和视觉上的整齐美,以最精练的话语形式,言简意赅地传递了形和神以及巧妙的譬喻。而且这两句不仅呼题还与下文相映衬,“水光潋滟”和“初晴” “淡妆”相应,“山色空濛,和“后雨” “浓抹”相应,可以看出这首诗结构严谨,前后联系紧密。“方” “亦”对仗也十分工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两句诗,宛若两幅风景画,一幅是水彩,一幅是淡墨,互相映衬,把西湖水光山色、晴雨变幻的美,表现得那么生动逼真,丰富多彩,空灵迷人。让我们读完之后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心旷神怡、美不胜收。同时我们可以想象出诗人,在领略大自然美妙的情形下,内心的烦恼和抑郁被冲淡了,唤醒了对西湖的爱、对大自然的爱。在他眼里,不论是山是水,或晴或雨都是美好的。 晴方好”“、 雨亦奇”就是他对西湖山水的高度评价,表现出诗人乐观、洒脱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

诗的三、四句转入抒情议论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的第三句中的“西子”,就是古代越国的美女西施。诗人在这里把大自然美丽的山水风景比做人间的美女,比喻十分贴切、新颖,可谓空前绝后,让我们浮想联翩。我们都知道西施很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没有人见过她,所以她的那种美没有具体的参照物,对于这种美,我们有无尽的美好的想象空间,我们会把头脑中最漂亮、最完美的形象加于她身上。苏轼把西湖比作西施,间接的让西湖之美也具备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那种美也正如西施之美一样,无法用言语表达。还有古代美女那么多,为什么苏轼偏偏选西施呢?我认为苏轼并不是随便将西湖比成西施的,原因应该是她们名称里都有一个“西”字,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




致,这就是她们之间的共通点。

深层思考,其实我们会发现把西湖比作西子,也暗示这我们一些哲理: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的形态是丰富多彩的,人须有宽广的审美心态和富于包容性的审美情趣,才能更多地发现美、欣赏美;而美的人和事物,往往是天然自生的,有了天然本色的美质,不管是否装饰打扮,它都是美的。

诗的最后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中“总相宜”是“都合适”的意思。诗人巧妙地将西湖的晴天和雨天比喻成西施的浓妆和淡妆。西施不管淡妆也好,浓抹也好,总是恰到好处,惹人怜爱,而西湖无论是雨天还是晴天,都会令人迷醉,她的美像西子的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这个奇妙的比喻融情入景,贴切地比拟出了湖山的风采神韵又赋予了西湖极美的生命灵气。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从整体上来把握这首诗,此诗在结构上前后呼应点题明确,总分结合,结构严谨;在修辞方面巧妙的运用了对偶和比拟,特别是这个比拟的方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我们领略到诗人对西湖的美倾注了浓厚的感情,在我们心理上荡起了波澜,引发出美感第三句的“欲把”实际上是转折,是个假设的句式,三、四句不跟一、二句一样保持严密的对偶格式,而是改为散体单行,从而使这首绝句的艺术结构更加的具有灵活性、转折性、立体性。

这首诗仅仅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就将忽睛乍雨、气象万千的西湖晴雨景观形象生动的描绘,呈现出西湖那妩媚多姿的神态,并抒发了诗人对美丽的大自然无比热爱、无比向往的情怀。并且留给人们一个极大的艺术想像空间,即使从未到过西湖的人,读了如此美妙的诗句,也会有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西湖秀美的风光的感觉。这首诗经历了千年,至今仍留在我们的心中,由此可见她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是多么的强大,强大的令人叹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ca014747fd5360cba1adb0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