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主要成因及解决对策

2022-04-11 22:50: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网络暴力的主要成因及解决对策》,欢迎阅读!
成因,对策,暴力,主要,解决
网络暴力的主要成因及解决对策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网络暴力的发生。本文从网络暴力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网络暴力 成因 解决对策

2013917日,河南一旅行团到台湾游玩,在阿里山景点发生了斗殴事件。网上的各种版本层出不穷,有的说是河南游客在景点内喧哗、吐痰,被当地市民劝阻,结果遭大陆游客的殴打;而有的说是大陆游客的喧哗惹怒台湾游客,台湾游客辱骂大陆游客,并先出手打人。在这起大陆游客与台湾游客互殴的事件中,双方各执一词,各说各有理,由于没有第三方的存在,所以很难辨清孰是孰非,及时警方的介入,也说不清楚,网上的版本是众说纷纭。网民对此事件的评价更是各抒己见。

由此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带来的影响,网民的众说纷纭已经形成了可怕的“网络暴力”,人们对某些事件发表自己的言论,已经超越了正常的理性,不仅由此在虚拟空间里对当事人的道德进行审批,更严重的是,当事人在现实中也同样受到牵连。这种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的延伸。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道德和传统观念价值的事件,触碰了人类的道德底线,导致众多网民在网上肆无忌惮的各抒己见,语言刻薄,已经超越了对事件客观的评论范围,造成的后果也不堪设想。中国的网络暴力可以追溯到最早的9.11事件”和“虐猫事件”,网民以异乎寻常的言语表达对事件的看法。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这些恶语相向的文字,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这些语言文字刻薄、恶毒甚至残忍,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讨伐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第一,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第二,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第三,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网络暴力的出现,不是一个或两个声讨帖能造成的。网络暴力巨大的杀伤力,是来自于成千上万的参与口诛笔伐的网民。他们在数量规模上形成了一定的强势,而他们一致的立场与观点则因这种强势更显其权威。网络暴力的参与者,人数众多,其参与动机与形式也是复杂的。主要的参与者,可以分成三类。一是主要事件的发布者,也就是最初在网上公开那些有背人类良心或是社会德事件的人,他们所发布的信息,是引发网民注意力并参与讨论的焦点,也是暴力形成的导火线。发布者此举的动机不一。有真正怀着正义之心想借网络力解决现实问题的人,也有在网络空间发泄自己不满与愤闷情绪的人,也有通网络开无聊玩笑捉弄全世界人民的人,更有不怀好意地利用网络轰动效应获取私人之利的人。虽然动机不同,但他们发布的事件往往有些共同点,都比较


容易触动大众的道德神经和内心情感,引发他们对该事件的关注。他们的立场以传统的价值观为参照,往往容易取得网民在观点立场上的共鸣。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造成网络暴力的成因,第一,虚拟的网络世界,匿名的注册已经普遍存在,人们以虚拟的身份出现,对自己所说的话语造成的危害承担责任为零,不需要考虑个人的身份,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影响的程度,可以毫无避讳的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第二,集体的行动中丧失理智。有些网民在没有弄清事件的真相时,就跟风现象严重,起初可能有些网民还有自己的个人观点,但是如果事件在很短的时间内,人们的观点朝向一个方向形成极端的观点,一般都人都会被整体的气氛渲染,导致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自我的理性,最终群体走向暴力。第三,民众表达自我观点的渠道单一,网络了他们更好的发泄平台。因为普通的大众很难在传统的媒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网络给了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跟想法,对当今的热门事件进行审判,如果没有正确的观点去做引导,很容易在这样的氛围中形成网络暴力。第四,公民的道德素质过低,法律意识薄弱。网民对事件进行自我意见为主的正义的审判,但是传播事件和制造事件的网民是否考虑过当时人的感受?网络暴力事件中,网民把当事人的私人信息公布到网上,并对当事人进行批评、侮辱、谩骂,这些对当事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侵犯了当事人的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更有甚者对当事人造成了人身伤害。尽管当事人的事件可能不可原谅,但是这也应该通过正规的途径或者部门进行审判,而不应该是网民,难道大众的网民这种行为不应该遭到批判吗?第五,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矛盾的激化。现在的社会中,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结构的强弱失衡,激化社会各间层之间的相互矛盾,人们的心理也发生了改变,仇富现象非常严重。所以网上只要涉及到官员、富人的不道德行为曝光,引来的社会舆论会铺天盖地,比正常事件的反映更过强烈,因此,人们在看待这件事的同时就会带上有色眼镜去审视,更会刻板的加上负面印象去理解,以先入为主的心态去看待事件的真相。

然而人们却没有意识到,这些虚拟空间的网络暴力可能转化为现实上的社会暴力。网络上偏激、辱骂的语言,而后发展为人肉搜索,利用网民的力量将当事人的姓名、电话、家庭住址以及个人的隐私全部公之于众。但是这种以暴制暴的手段只能满足网民的情绪发泄,对事件的本身根本起不到改变的作用。一些网民为发泄不满,把网络上的暴力带到现实中,打恐吓电话或者短信,对当事人的私有财产进行破坏,网络上这种肆无忌惮的方式,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将不堪设想,将会影响到社会树立良好的风气,从而制约社会的健康发

展。 网络暴力的愈演愈烈,对事件的当事人造成的伤害不可想象,而且社会的道德标准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社会中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因此,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遏制网络暴力的发生。

健全转向法治,注重依法治理。网络暴力的言论严重的破坏了网络的生态文明,颠覆了人们的道德标准,所以首先就必须从法律的角度进行治理,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进行约束和管制,以此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1994218日,国务院签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该条例的第一章第七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利益的活动,不得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19971230日,公安部签发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法》,该管理办法同样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危害国家


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前瞻性的制定出关于互联网的相关政策。但是网络的快速发展环境的飞速变化,之前的相关制度已经不能全面管理到现在“网络暴力”的出现,这就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对于现在网络暴力的频频发生,不得不制定出更加明确的法律法规,来从根本上去遏制这些不文明现在的再次发生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推行网络实名,唤醒公民责任。网络的上的匿名制是导致网络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所以很有必要去推行网络的实名制,来限制网络暴力的发生。所谓实名制,也就是网民在发表个人言论时必须用个人的真实信息来注册登录。作互联网普及率相对高的国家之一,韩国网上的暴力行为也非常严重,类似事件的出现,引发了社会网络暴力的深思和热议,并在20077月通过了法律修正案,该修正案明确规定了网民在论坛中发帖必须进行真实身份的认证韩国通过推行运用实名制后调查发现,一些主要网站论坛上的谩骂和人身攻击等不文明行为的内容减少了一半以上,可见运用实名制的效果有显著的改善,从而遏制网络暴力的发生有明显的作用。

建立信息平台,增加信息透明度。新闻媒体报纸在类似事件中应当正确引社会的舆论,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对此事进行调查,完整、全面的展示事件的发生过程,及时消除一些流言蜚语,把握事件的主动权,把事件的真相展示给大家,对于网民的一些盲从行为进行及时的正向引导,对错误过激的言行加以更正,树立正确、健康、理性的舆论引导。信息的实质性是公众借助网络平台,参与政府的活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公众的参与意识也增强,政府必须建立良好的信息平台以此来保持与公民的良好沟通互动,了解广大民众的声音。并且对一些虚假的网络信息进行筛选,给公民真实信息,过滤虚假信息来减少对公民身心健康的伤害。

加强网民的自律教育。治理网络上的暴力,首先要从网民的自身,特别是对青少年网民的教育和引导,因为他们缺少分辨是非的能力,网络暴力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网民的非理性行为占据了重要的原因,而网民的非理性又是由网民的年龄、学历、职业和收入等因素决定的。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的群体网民进行有区别的教育引导,也是整治网络暴力的有效手段。针对青年学生网民,可以在学校的常规教育中加入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及其网络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引导青年学生网民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减网络暴力的发生。针对青年非学生网民,可以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网络德宣传教育,提高网民的认知能力和对网络中各种事物的思辨区分能力。 综上所述,网络虽然是虚拟空间,但并不是任意放纵的天堂。无论在何种制度空间,摒弃网络暴力言论都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需要。治理网络暴力言论不仅是净化网络空间的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稳定的一种行政职能。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在新的阶段面临着新的挑战,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法律意识在增强,而网络道德法律意识滑坡的问题日益严重,利己主义滋生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这项工作显然不只是政府的“独角戏”,它与社会各界息息相关,需要各方力量的齐抓共治来确保网络空间的和谐安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c739232fc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