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说课稿2016.3.28

2023-03-11 04:07:2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说课稿2016.3.28》,欢迎阅读!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2016.3,28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说课稿



一、 教学内容:本课属初一历史社会》下册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

方人》的内容。按课程标准,主要是要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它以深受地貌影响的我国北方地区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例,向学生传递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以及内在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的价值观思想。

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了解、理解、树立三个分别对应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唯度的层次,“了解”就是通过教学能让学生知晓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及人文环境特点,“理解”就是通过教学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人们总是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出发,去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理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树立”就是以例说法,引导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我们一切的生产生活方式都要从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出发,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合理开发,保护环境,才能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黄土高原。

本课的重点界定为黄土高原的独特文化,通过对形成这个文化原因的探究,就会触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关系这个“理解”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并进而去突破“理解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



二、 说学生状况。初一6)班学生通过上学期一学期的学习,对基本的地理

知识学法有所掌握,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也比较浓厚,学习态度较为积极且比较活跃,但对于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活经验基本没有,所以“生活经验助力知识理解的效应比较弱。

三、 教学手段和方法。为突破北方地区“生活经验”缺乏的限制,尽可能

精选地理用图,音像视频,让学生在看、听中感知体验,所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显得颇为重要。考虑到学生学法掌握及地理知识已有一定积累,所以采用“任务单”形式,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并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的形式实行自主学习、知识共享、展示,这个方面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水平,体现“生本课堂”,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突破重难点,也因为如此,在任务单内容选择上,侧重两个话题,一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探析,二是以黄土高原特色民居窑洞为例,探析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同时,为防止问题难度过高学生卡壳冷场,又在任务单中分层设置梯度式问题,并在课堂上实行问题引导式教学。为提升课堂效率,避免老师讲的过多,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我当好老师”环节,对一些学生自主阅读后能领悟的大胆让学生去讲,去概况,比如概况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学生已经习惯于从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方面去概括,又比如阅读概况黄土高原的人文特色等。在学生代表回答这些问题时,老师可联系前后知识适当拓展,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在“跳一跳,够得着”的兴奋状态,比如讲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提问教材不涉


及的纬度带、热量带位置,又比如在导课阶段播放《黄土高坡》歌曲,从歌词中去感知这里深受西北风、东南风影响,即季风的影响,这既温故了“季风”知识,也为后面讲水土流失原因,民居窑洞埋下伏笔。



四、 教学流程。本校每节课只有40分钟,故导课采取开门见山式导入,

时如金,但在上课前播放《黄土高坡》背景歌曲,营造氛围并抓住歌词要点点题入课。然后“我当好老师”与“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共计四项活动穿插实行,教师在其中实行组织并适时概括、提醒,更重要的是“追问”以“问”导“学”,使整个课堂动静结合,收放自如,在课堂的最后,抛出“再造山川秀美的黄土高原”主题,从课堂开始阶段的水土流失之“梦碎”到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川秀美黄土高原”之“梦成”,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实现了情感升华。

五、 小结:总来说之,本堂课总的设计思路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还课堂给

学生;让手段多起来,重难点更易突破;让流程严谨起来,重落实,防止细节疏漏打折课堂实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c5edbef01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9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