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欢迎阅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卜尚尚 乙常青
来源:《作文周刊(教师版)》2016年第34期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吐辉播明,似冰雕玉琢,留给人们无限情思。诗人们面对中秋月更是吟诵不已,写下了很多名篇佳作。
王建之“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意境幽美,鸦鹊已安然入睡了。在这夜深人静、冷露侵人的时刻,诗人却仍然立于中庭,观望明月。众人望月,千门共见,但各人情思不尽相同。诗人望月怀人,满腔秋思,但不直接陈说,而是用设问句式委婉地表达出来。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笔致尤见空灵,“落”字用得极妙,富有动感,仿佛“秋思”与月光一齐落入诗人的情怀了。明明是诗人自己秋思怀人,却故意设问,引人入胜。
李峤之“月”——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中秋月二首》其二)明月高悬,光照人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这是常人之见,“皆言四海同”概括了许多诗人望月时认识上的一个共同点。诗中后两句提出不同于一般的见解,“四海同”是理想的完美境界,但又怎么知道千里之外,就不会风雨交加呢?其間寄寓着作者对远方亲友的思念。诗中含有哲理,意味深长,发人深思。此诗不以景见长,而以理取胜。
皮日休之“月”——“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前两句写桂子自天而下,诗人殿前拾取的情景。“拾得”紧扣“下”字,因“下”而“拾”,因“拾”而产生下面的联想。因静而闻珊珊之声,因明而见露华之新,点出了环境的冷寂空明。“应是”一句用的是动荡猜测语气,细玩其意,不难看出,原来嫦娥也已厌倦了月宫中的寂寞生活,而仍然怀恋着人间。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对人生的热爱之情的流露。天竺寺月落桂子的传说加之诗人想象的美妙,同时又用曲折含蓄的笔法,写出了一种向上的意境,颇吸引人。
苏轼之“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皆为自然常理,也就无须悲伤了,体现出作者的豁达情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也是对天下所有受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明月相共,两心相照,乃是一种美好的境界,这两句因有普遍意义,遂成为千古名句。
苏辙之“月”——“长空开积雨,清夜流明月。看尽上楼人,油然就西没。”(《中秋夜八绝》)雨过天晴,圆月升起,中秋之夜,更觉幽明。“流”字用得极妙,月光如水,明月渐移,好似在清澈的夜中流动,将明月写活了。后两句将月拟人化,写月赏人。看到 赏月之人一个
个上楼了,它才徐徐地躲藏起来。中秋之夜,不说“人赏月”,而说“月赏人”,构思奇妙,情趣盎然。
湯显祖之“月”——“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玕笑语明。一夜桂花何处落?月中空有轴帘声。”(《天竺中秋》)“天竺”指天竺山。琅玕原指神话中的宝树,后人常比喻为秀竹。夜已深沉,露水凄冷,但并未减少人们赏月的豪兴。秋风吹动秀竹,竹影婆娑,更衬托出月色之幽美。赏月之人欢声笑语,回荡在夜空。后两句联想巧妙,将人间与天上相连。传说月宫中有桂树,而据说天竺山的桂花落自月宫。“何处落”故意发问,引人入胜。诗人正在品味凝思之际,忽闻月宫中有卷帘之声。隐指嫦娥将出,但闻其声而不见其人,留给读者无尽想象。“空”字写出了嫦娥的无奈和寂寞,与人间的“笑语”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横沟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c5d2bbb97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