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孔子思想的核心」

2023-03-20 22:05: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欢迎阅读!
孔子,核心,思想
“仁”──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在孔子以前没有人把“仁”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哲学概念提出过。孔子提出“仁”哲学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况。春秋时代,铁器开始使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的发展,私田不断扩大,因此就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如何能使对生产完全没有兴趣的奴隶劳动者对生产发生兴,不再逃亡,使他们能“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以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呢?也就是说,解决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为适应上述变革要求,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较之以往自然也更尖锐,不是旧贵族势力把新兴的封建势力消灭,就是新兴封建势力把保守的旧贵族势力推翻,或者是两者之间的互相调和,妥协。对于现实生活有着深刻了解的孔,是不会不注意到这样的情况。代表由奴隶主贵族向封建主阶级转化的思想家孔子,他希望能在不打乱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条件下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他在新旧势力之间,就采取调和改良的态度。而对于劳动者,主张改善他们过去生产中的奴隶地位,对人民行以“德政”,承认某些已经改变了的现实。当时持这种态度的,并不是孔子一个人,稍早于孔子的郑国子产就有过这样的思想。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它包括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孔子的“仁”是他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他以为离开了“仁”,忠孝信勇等都无意义。那么“仁”的最根本的涵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当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而是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但它却具有广泛的涵义:一方面是如何处理剥削阶级和劳动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如何处理剥削阶级自身之间关系的问题。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要求“忠”于君主,孝顺父母;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从而“得众”。但是“爱人”并不是什么人都做得到的,他认为只有“君子”才可能有爱人的品德;至于劳动者根本说不上有这种品德,他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这反映了“仁”的思想的阶级性。

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何?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他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很明显,这些话的意思都是从统治者的主观要求出发,表示对劳动者应有所恩赐,以便达到“民易使”的目的。孔子所说的“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其中“众”和“人”虽不一定都是指劳动者,但包括了劳动者应是无疑的。孔子所说的“君子之道”,有所谓“养民也惠”,“使民也义”等等,“宽”“惠”“义”虽是统治者的品德,但“宽”“惠”“义”的对象主要是指劳动者也是很清楚的。孔子为什么要把“爱人”也推广到劳动者身上呢?这一点孔子自己就交


待得很明白,他说:“仁者先难而后获”(《论语·雍也》)。这显然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认为统治者行“仁政”虽然不容易,但收获是会很大的。本来孔子就没有隐藏其“仁者爱人”的阶级性。孔子认为,对老百姓“宽”“惠”一些,得到利益的仍然是他那个统治阶级。可见对自己阶级的“爱”,和对其他阶级的所谓“爱”,是有不同的目的。

孔子强调的“仁者爱人”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处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原则。春秋末期,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时期,这时旧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封建主阶级的矛盾自然是十分尖锐的,孔子在这种形势下采取什么态度呢?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行“仁”的方法,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就是他的弟子曾参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意思是主张在统治阶级之间,要推己及人,如果说奴隶主贵族想要站得住,同时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站得住;如果奴隶主贵族希望自己通达,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通达,用这样的方法才可以实现“仁者爱人”的原则。因为照孔子看来,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有“因”有“革”,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所以面对变革着的现实,从中调和,他认为这是“吾从众”的态度,可以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从另一方面说,新兴封建主阶级也应该这样,“忠”则不应“犯上作乱”,“恕”则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变革虽然可以,制度虽也可有所损益,但上下尊卑的原则必须保持,你如果不希望自己被别人从尊贵的地位拉下来,你也就不要去把别人从尊贵的地位拉下来。孔子的这套“为仁之方”看来颇有些矛盾之处,而这种矛盾正是当时现实社会矛盾的反映。

孔子的“仁”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涵义,这就是“尚贤”的意思。“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这个主张在实际上破坏着奴隶主贵族的世官世禄制度关于“尚贤”,孔子也讲过许多话,例如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学而优则仕”等等。在孔子看来,要做官就应该有学问,这个看法对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它打破了世官世禄的贵族政治;另一方面它又能吸收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但最终又能使知识分子不脱离政治的轨道。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路让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羔做费这个地方的县长,孔子说:“你这是害了别人的孩子!”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土地和五谷,何必一定要读书才叫作学问呢?”孔子批评子路说:“我就讨厌像你这样强嘴利舌的人。”孔子认为,没有学问没有才能的统治者,那只能是害人的统治者,不能只靠世袭土地和劳动者就可以进行统治,这样的统治是不可靠的。所以当他的学生冉雍问他政治,他说:“先有司(工作带头),赦小过(原谅别人的小过错),举贤才(提拔有道德修养和才能的人)。”(《论语·子路》)有了好的统治者,才能把国家治理好,人民统治好,国家才能安定。

孔子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他所说的“道”就是“仁”。靠个人的努力可以使“仁”发扬光大;并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be3c554df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2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