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其诗作中的体现》,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其诗作中的体现
作者:陈鑫
来源:《活力》2012年第08期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创作理论;体现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以元和九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作大多抒发自己“兼济天下”的抱负,后期诗作表现出“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综观其所作诗作,不难看出,白居易前后期诗风迥异,但都是受明确的诗歌理论的指导。本文就从他的诗歌创作理论包括的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艺的社会作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前后期不同诗风的诗作中的体现。
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反映现实
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认为文艺作品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写出了“离乱失故乡,骨肉多分散”,“马瘦衣裳破,别家来二年。忆归复愁狂,归无一囊钱。”“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的南北奔走,愁于衣食的早期状态 。这些诗句蕴藏诗人无限辛酸,也表现着诗人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著名论断。这“时”指社会现实,这“事”指社会生活,这句话是说:文章歌诗应为政治时事而作,也就是说:诗歌应该负起“救济人病,裨补时缺”,实现“兼济之志”的任务,这与白居易前期诗风是一致的。在前期,他刚从民间登上政治舞台,政治热情很高,“有翎必规,有违必谏”。屡次上书,为民请命,指陈时政,奋不顾身地实现他的“兼济之志”。元和二年,因宪宗喜欢他的诗,授官翰林学士;同年四月,任左拾遗,这段经历使他感到了改革现实的希望和“为民请命”的可能,“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写了《秦中吟》、《新乐府》和许多反映社会生活的讽喻诗。如《重赋》揭露“羡余”制度给农民带来的痛苦;《轻肥》痛骂那些吃的脑满肠肥的达官显贵,不顾江南奇旱。还有《议婚》、《伤友》、《不致仕》、《立碑》、《歌舞》、《五弦》,都是贴近社会生活,针砭时弊之作,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以达到诗歌为实现“仁政”服务的目的,使“上之诚明,何忧乎不下达;下之利病,何患乎不上知”,实现“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境地。
也正因为如此,他令“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招来权贵的仇恨,皇帝的疏远,几经贬谪。他的寄希望于皇帝的纳谏以改革弊政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幻灭了。白居易的讽喻诗夭折了,取而代之的是他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表现淡泊平和,闲逸悠然情调的闲适诗,“只拟江湖上,吟哦过一生”,“逢山辄倚棹,遇寺多题诗”成了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辅察时政,泄导人情——文艺的社会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bd3f5c7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