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通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中山市“微课”教学设计说明
微课名称 授课教师姓名 知识点来源 录制工具
通感修辞手法的学习 曾赟
单位 广东博文学校
联系方式
□学科: 语文 □年级: 初一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所属章节:《紫藤萝瀑布》知识点 录屏软件
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相较于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通感对学生来说要陌生许多。因此,对通感的认识是相当有必要的,本教学内容
微课设计简介
旨在让学生学会判断通感,并在此基础上初步运用通感。鉴于七年级语文
(200字以内)
教材课文《紫藤萝瀑布》里出现了通感的句子,何不趁热打铁,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通感。
微课教学设计内容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突破策
略
学会判断并初步掌握通感的使用技巧。
通过讲授法、比较分析法认识通感。
1.什么是通感?
通感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钱钟书先生曾下过一个定义:“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简单的说,感官感觉虽然功能和活动范围不同,但同时又会相互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称红色、黄色为暖色,绿色、蓝色、白色为冷色,这就赋予颜色以温度特点。我们称赞歌手的歌声圆润、甜脆,仿佛声音有了形状滋味的特点。我们赞美女孩长的真甜,味觉的“甜”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含有通感印记的词语:
光亮、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 热闹、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春光融融、摇曳的音符、表情冷漠、一湾寒月 2.通感在语言中的作用是什么?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在经典作品当中,通感随处可见:
《列子*汤问》“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它把听觉的形象转换成可看见的“绕梁”丝带,这样的视觉形象,给人以更形象、真实的感受。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是孔子在谈他听到美妙的韶乐后的感受,他不是直接用听觉形象来描绘。而是用味觉来感受,美味佳肴的感觉和优美的音乐是一样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3.通感与比喻的区别:
教学过程
(1)目的作用不同:比喻是为了把抽象的说得具体,把生疏的说得熟悉,把深奥的说得通俗,通感不具备这个特点。例如,把“塘中的月色”比喻成“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并没有比原来更具体、更熟悉、更通俗。
(2)感受的侧重点不同:比喻,着重从读者的角度考虑,运用比喻是为了唤起大家共同的感受;通感,着重从个人角度考虑,运用通感是为了表达作家在特定条件下的个人的一种特殊感受。 4.通感使用的特点
通感的使用具有依附性,在语言当中经常与其他修辞手法并用。例如:
“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是嗅觉,歌声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仿佛”一词可知是比喻。此句为比喻与通感并用。
“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此句为拟人和通感并用。 5.小练习——判断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1.“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绉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3.“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6.小结
物有所通,心有所感。正是因为赏者有情,才会对环境有独特的感悟。同学们只要善于用心观察,从心体会,你们同样也能将通感运用到自己的语言文字当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bba255ff7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0.html